我会党支部举办“党史理论、方法与文献学”学术沙龙
[本会讯]3月2日上午,我会党支部召开支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以及上级党组织学习党史教育动员大会精神,审议支部学习教育实施方案,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二要突出学习重点,迅速兴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三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序有效开展。针对我会成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才优势,做到四个着重:着重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系列沙龙活动。着重收集会员在党史研究方面的成果。着重宣传、推广会员党史研究成果。着重把党史学习推广至理事会、会员,并力所能及地向社会传递。
支委会结束后,旋即举办了“党史理论、方法与文献学”学术沙龙,沙龙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炜主讲。
党史理论、方法与文献学沙龙现场
吴教授从党史作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入手,提出了党史研究的目的、性质等问题。紧接着讲述了党史的研究内容,包括:党的发展历程;党的理论(意识形态)、路线、方针政策演变史;国内党派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共与苏共、共产国际及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他说,党史编纂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评介历史事件和人物上,既要做到政治合理,也要追求学术合理。吴教授还简单地介绍了他发表在《中共党史研究》上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革命的实质》以及《科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云南社会科学》)、《共产国际如何看待毛泽东》(《理论学刊》)等学术成果的主要观点。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林勇杰常务理事认为,党史研究既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有学术性、学科性的品质,在具体课题研究上,要有一个平衡点。
组织委员李智晖说,党史研究应该包括组织史的研究,组织史的研究牵涉到历史研究与文献资料的关系,历史文献对党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的选择和编纂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编纂者的价值或观念,因此,对组织史上的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可能唯一地取决于历史文献,要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党员林陈明说,尽管有人说“历史是一部思想史”,但历史是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承认这一点是研究历史、研究党史的客观前提。
监事长、我会党支部副书记孙树彬说,关于历史学的性质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在原则上可以通过文献弄清历史真相的意义上说,历史学是科学。但由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更多的价值判断,历史又很难成为如数学和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科学,我们只能说,历史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科学。
我会理事、国家纳米技术创新研究院党支部委员郑庆丽说,国家纳米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在打造纳米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落地方面开创新局面,今天参加这个活动,很受启发,支部与支部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党史学习和研究上台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党支部书记谢少波说,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一定要精准把握。“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是理论与实践高度一致的统一体,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具有“实践理性”的品格。这里面有许多哲学问题、伦理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可以进行研究。我会是一个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社会组织,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出去,这是我会独具一格的党史学习实践。
党史理论、方法与文献学沙龙现场
[又讯]根据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委印发的《关于认真做好2020年度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精神,在之前开展谈心谈话的基础上,我会支部于日前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进行民主评议。会上,组织学习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深入细致查摆问题,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列出了整改清单;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了民主测评。
吴教授带来的三篇党史论文
吴炜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2011年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支教。
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人文杂志》《政治与法律》《社会科学辑刊》《江汉论坛》《学海》《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科学与中国现代思想》,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参撰《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科学方法》,主持和参与国家、广东省和学校科研课题多项。
吴炜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撰 稿 | 83届李智晖
审 稿 | 79届杨研书
审 定 | 57届谢少波
网络 编辑| 97届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