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王旭东、林展翰、郑鸿祥获评“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编者按
岭南春暖花开早,奋斗向上正当时。近日,我会校友90届王旭东、90届林展翰、92届郑鸿祥获评2022年度“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为了让更多校友了解三位优秀校友的故事,勉励后学,我会秘书处采访了林展翰、王旭东以及郑鸿祥三位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校友。在他们三人身上,我们感受到勤奋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谦和求实的作风,看到了他们对“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校训的良好传承。他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他们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正是我们新时代的优秀青年应有的样子。
良医为范 勤学创新——90届校友王旭东
【个人简介】
王旭东,男,汉族,199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揭阳新亨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骨外科)2020级学术型博士生,师从骨科名医黄东生教授、张紫机教授。2022年,响应政府与医院的抗疫号召,积极参与核酸采样志愿活动,完成咽拭子采集任务累计超4000人次,彰显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曾获评“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成绩优良,曾获“国家奖学金”;热爱科研,扎实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科研知识,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参与7份国家或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曾获“揭阳大学生科技创新奖”,获评2022年度“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勤学上进类)。2012年毕业于揭阳第一中学。
王旭东照片
王旭东在得知自己获评广东省“勤学上进好青年”时,倍感惊喜与荣幸。
王旭东系揭阳第一中学90届校友,本科至博士均就读于中山大学,硕士导师为中山二院黄东生教授(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博士导师为中山一院张紫机教授。谈及印象深刻的学习经历,他坦言:“很荣幸能加入两位老师的课题组进行研究生学习,尤其感谢黄东生教授对我的指导。”据王旭东介绍,黄教授学术造诣很高,对待学生非常好,不仅为他提供了系统性的临床和科研培训、为他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而且在生活中也给予他很多帮助和照顾,每月发放生活补贴,过年还有惊喜福利。“借此机会,我想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二院)黄东生教授做个宣传,欢迎有意向读骨科的师弟师妹们报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旭东认为,本次获奖与平日里自己的辛勤学习与积累、团队老师和师兄弟姐妹们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也与自己在新冠疫情期间参与核酸采样的经历有关系。在中山一院号召组建研究生核酸采样志愿队伍时,王旭东毫不犹豫地报名,并完成了任务量超过4000人次的采样任务。“当社会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作为中共党员应该站在最前面。”尽己所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贡献,是王旭东践行青年使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好的体现。
忆往昔漫漫求学路,王旭东激动地说:“考进揭阳一中是全家的骄傲,选择在一中读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对出生在普通家庭的王旭东而言,读书几乎是他唯一的出路。在揭阳一中,他遇到了全市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最终如愿考入中山大学。
未来,王旭东打算留在中山一院继续完成三年的博士后学习,争取留在中山一院或广州其他三甲医院工作。王旭东谦逊地说,“努力工作和学习,踏实地做好分内的事,尽自己能力为团队做出贡献。时刻做好准备,珍惜每一个机会。”
交谈中,王旭东勉励揭阳一中的师弟师妹,要脚踏实地奋斗,沉淀自己,勇于尝试,牢牢把握每一个降临的机会,也要珍惜、感恩人生中遇到的伯乐。
采访的最后,王旭东表达了有机会想回一中母校漫步的愿望,同时鼓励师弟师妹们奋发图强,争取报考“双鸭山大学”。
步履坚定 扎根成长——90届校友林展翰
【个人简介】
林展翰,男,汉族,199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省部级报纸刊物上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7篇,先后参与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为研究阐释和宣传党的最新理论贡献青春力量。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荣誉,2022年度获评“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勤学上进类)。2012年毕业于揭阳第一中学。
林展翰照片
林展翰表示:“本次获奖,既是对自己硕博以来学术上所付出的努力的一个归结;也是我对过往学习所获得的外在的重新清零,从头开始的起点。”
博士求学期间,林展翰在导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之前,导师因小病做手术,检查、进手术室、卧床恢复、定期复查,林展翰都在老师身边全过程陪护。陪护期间,林展翰一丝不苟地帮老师处理工作,将文字逐个念给老师听,老师再教他如何处理;每晚回到宿舍后,他便投入自己的学习,补足课业与阅读。正是这段经历,使林展翰快速成长。
在揭阳一中读书的经历,给他带来十分深刻的影响。“如果说我现在尚有一些深埋于心、还未实现的理想,那埋下种子的时刻,是始于一中。如果没有在一中苦读的三年时光,就没有后来在中大求学的我,以及现在的我。”林展翰说。现在,他仍与许多老师保持联系,只要有回老家,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拜访老师。
林展翰分享道,揭阳一中许多优秀的前辈老师身体力行,后辈学生一路追随。许多高中一同求学的挚友,有的现在仍与他相伴而行;有的许久未见,却仍是无可替代的兄弟。他曾担任揭阳一中履缘文学社社长,因此社训“坚定步履,珍惜文缘,路在脚下,遥遥领先”在他的脑海中常念常新。林展翰感叹,许多时候,人在经历一些事情时,无法立即感受到这段经历带来的影响,但过后回首时却会恍然大悟:“原来,根在这里。”
“人生,就像在穿行沙漠。最终能否走得出去,不在于一开始跑得有多快,而在于带足了多少水和干粮。”这是老师曾对他说过的话,他也想以此勉励师弟师妹们。当下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备齐水和干粮的过程,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气,不用跟他人比速度,因为最终能走到终点的人,不一定是一开始跑得最快的人。
林展翰还说,人生这一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选择与属于自己的空间。既要多与自己和解,也要时刻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充分?是否做得妥当?是否可以笑对前路的挑战与困难?
林展翰在吉林延边和龙市高岭村调研
崇德勤行 奉献担当——92届校友郑鸿祥
【个人简介】
郑鸿祥,男,汉族,199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党史、崇大德,他代表广东省参加CCTV1《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荣获团队一等奖。行善事、践公德,他赴西藏支教一年,在广东、江西等地参与污染治理与环保宣讲,累积服务超1800小时,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获评2022年度“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崇德守信类)。2014年毕业于揭阳第一中学。
郑鸿祥参加CCTV1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
行善事、践公德,是对郑鸿祥的最好的总结。他用专业知识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用赤诚之心寻根党的发展。
“荣获这一奖项,是对我过去坚持参加党史学习和志愿服务的肯定。得益于中山大学给予的广阔实践平台和许多优秀老师、师兄师姐的指导与帮助,我有机会去接触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我深表感激。”郑鸿祥说,“与其他两位获得勤学上进好青年的师兄相比,我在专业领域所做的努力和获得的成绩还远远不够。我还将以两位师兄以及和其他优秀校友前辈为榜样,不断奋斗,提升自我。”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郑鸿祥的大学生活过得非常充实。说起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他向我们分享了三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大一入学时,郑鸿祥参与关于西部支教的宣讲,自此,他内心埋下了到西部支教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破土而出、抽穗拔节地生长。“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加入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支教一年,以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亲历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亲眼见证了一个富强美丽、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郑鸿祥与西藏支教学生合影
大二时,郑鸿祥有幸申请加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业黄埔班八期学习,辅修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到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这些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也启发他的创新思维。
大三暑假,郑鸿祥跟随导师前往江西省赣州市离子型稀土矿山调研采样。第一次亲临矿山一线,郑鸿祥对矿山生态修复与稀土资源回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研究方向也成为了他本科毕业论文乃至博士研究的主要课题。
郑鸿祥在支教归来后始终坚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建“中山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讲团”,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将生态文明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以宣讲的方式传播出去,以实际行动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为美丽中国和绿美广东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郑鸿祥表示,揭阳一中良好的校风学风、一流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同学朋辈,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中求学三年,每天步入校园他都会看着教学楼的这幅对联在心中默念。这两句话激励着他追求上进、接续奋斗。在一中,郑鸿祥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尽职,教导学生十分耐心。尽管毕业多年,他仍与许多老师保持联系。与老师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感到非常舒适:“和他们交流不会有强烈的距离感,老师们也鼓励我不断求学深造。”
在一中求学期间,英语角、随想艺坛等社团举办的活动,不仅丰富着郑鸿祥的课余生活,还让他结识到综合能力突出的同学。与优秀同行,激励着郑鸿祥向优秀看齐。高中时代,大家在学业上你追我赶;毕业之后,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也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成长进步。“有这样一群同学,在广州求学多年,从未感到孤单。”郑鸿祥高兴地说。
“未来的路很长,指不定谁辉煌。”对揭阳一中的师弟师妹们,郑鸿祥希望,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带着善意和热情奋斗。
郑鸿祥进行科学研究:
关注稀土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回收
据悉,此次评选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分为“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勤学上进、担当奉献、崇德守信”5类评选,吸引了全省各地、各行各业4517余名青年报名参与,最终共有100名优秀青年获此称号。本次活动在南粤青年群体中掀起了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