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一中广州博士校友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论坛在华工西湖苑成功举行
2017年7月9日,为促进多学科的交流,揭阳一中广州博士校友在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举行了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论坛。参加本次活动的博士校友主要有63届刘桂雄,68届姚燕丹,74届袁旭江,78届林树东,79届高庆生,80届杨晓青,80届陈静芬,83届林怀俊,85届陈安伏,86陈楷炫,87届黄坚以及几名在读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论坛合影留念
论坛开始前,63届刘桂雄校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率先作了发言。他感慨,一个人在外面拼搏不容易,大家应该多交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他鼓励大家以后多进行不同学科或研究方向的探讨,这有利于大家开阔视野,促进交流和合作,甚至以后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或瓶颈,更好地发挥博士团的作用。他也建议,以后的一些论坛也可以适当邀请企业界的校友来交流,实现产学研对接。
论坛上,与会的博士校友们积极参与主题演讲。78届校友、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林树东博士作了“基于功能高分子改性纳米银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在触摸屏中的应用”的主题分享:随着电子器件的柔性化和大尺寸化,ITO(氧化铟锡) 逐渐满足不了新趋势的需求,纳米银线导电薄膜被公认为最有潜力替代ITO的新材料;83届校友、暨南大学林怀俊博士关于“镁基纳米晶和非晶合金的储氢性能”方面的演讲和79届校友、暨南大学高庆生博士关于“金属非氧化物的类贵金属性与催化应用”方面的演讲,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提高储氢性能、降低制氢催化剂成本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进展;80届校友、暨南大学陈静芬博士的演讲题目是“基于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的复合材料渐进失效分析”,她提出了两个复合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其中第一个同时考虑了复合材料的塑性效应和损伤效应,第二个在前者的基础上还同时考虑了应变率效应,两个模型被验证了能够分别准确预测复合材料层合板在静态和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荷载和力学行为,为复合材料构件和结构设计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85届校友、广东工业大学陈安伏博士演讲了关于“高分子表面微结构的成型及其黏附性研究”,他介绍,采用微注塑技术,可以实现一步成型具有T形微柱的仿生高分子表面,提高表面润湿状态的稳定性。与会博士校友们都在各自的材料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论坛中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不同的材料科学与应用技术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和分享。在每一场分享和演讲过程中,其他博士校友也纷纷出谋划策,或为演讲者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与建议,或在演讲者研究工作上找到相互合作的交叉点,论坛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氛。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林树东博士作主题分享
暨南大学林怀俊博士作主题分享
暨南大学高庆生博士作主题分享
暨南大学陈静芬博士作主题分享
广东工业大学陈安伏博士作主题分享
论坛结束时,68届姚燕丹校友做了简单的总结。首先,他祝贺今天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论坛顺利进行,圆满成功。他说,在本次论坛中,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甚至在交流和探讨中找到了共同兴趣的契合点。他也希望以后博士校友们能多组织交叉学科的交流分享活动,为大家的研究探讨和共同合作提供一个更加直接有效、丰富多彩的平台。
(撰稿:78届林树东、87届黄坚;审稿: 63届刘桂雄、84届李洁婉、79届杨研书;审定:57届谢少波;网络发布:91届罗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