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新闻中心 > 校友讲座第七讲丨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世界

校友讲座第七讲丨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世界

2016/05/30 | 发布人: jyy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今天讲座内容丰富,从数学、物理学、化学到科学哲学,从心理学到哲学,包括科学、哲学、人文、艺术等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学到了大学都难以学到的知识。博学而精思,缜密的演绎、归纳推理,很受教益”。从珠海专程携太太和小孩来听讲座的62届校友江华在听完讲座之后如是说。

5月14日下午,57届谢少波在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报告厅开设科学哲学讲座——“我们活在自在之物的膜上”。

图片1.jpg 

烈日、大雨是否不相容?

 

“感谢大家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来听讲座”。谢少波以此作为讲座的开场白。“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这两个判断在同一形式系统内是否不相容呢?如果单纯从逻辑来讲,肯定是不相容的。但逻辑证明不相容的两个命题,未必是一真一假,有可能同时是真命题,有可能是完备的。今天下午大家来听课的同一时刻,广州的西边和华师附近是烈日当空,而广州的南边却是下着大雨。烈日和大雨是我在微信群中同时了解到的。可见,烈日与大雨既相容又完备。顶着烈日和冒着大雨同时是真命题。”他从这个刚刚发生的事实引出了数学上的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开始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思想之旅。

 

“自在之物”是什么?

 

通俗说“自在之物”指本来面目的存在,康德称之为“彼岸”,当然,“彼岸”与“此岸”中间有一层厚度为零的“膜”。 “膜”里面是神灵的居所和更高级的物理定律,认识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并不意味着“膜”不断缩小,因为它是一个拓扑结构。” 谢少波从逻辑上(休谟对于因果性、归纳法的诘难)、从数学上(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量子力学上(不确定性原理、延迟实验等等)、语言学上(语言的所指与能指与实在的不统一)等方面来论证我们越不过“自在之物”之膜的原因。

“师兄讲的那些数学、物理、化学,那些符号确实使我傻眼,但从中所蕴含的哲理使我受益匪浅。”很多听众在讲座结束后表示:讲座十分精彩,内容比大学教授的课堂还要丰富,享受了一场思想盛宴,然而,如此庞大而深奥的内容对于听众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事实上,谢少波在讲座后也承认,如果要把今天内容讲透彻,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

图片2.jpg


梦是什么?


“痕迹是客体剌激主体时能量在意识中的瞬间变化值,痕迹分为四个层次,习惯是第一层次的痕迹,记忆是第二层次的痕迹,而梦是第四层次的痕迹。梦是大量的痕迹外表而不是意识外表,梦是贮存于意识中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使最外层的痕迹活化、召回、跃迁以至于与符号、词、语言相联系并被编码、恢复、联络和重构的结果”,同时,谢少波还运用“痕迹”对直觉、想象、注意、能力、气质、性格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如果把这些严格厘清了的概念用一个框架框定下来,就成了“痕迹心理学”。很显然,这与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弗洛伊德、荣格对于梦的解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授课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大多数听众针对“梦”进行了多角度的提问。

 

科学人生还是审美人生?

 

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师兄对科学理论、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发现的逻辑以及对科学实在论提出了质疑,对迷信科学提出了批判,指出了科学本身逻辑演绎中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对“科学人生观”的反对。他以这段充满美学色彩的话作为结束语:“面对未知、险境、毁灭、痛苦,精神愈加欢欣鼓舞。在抗争中百倍强烈地感受到性命的欢乐,这样一种精神就叫酒神精神。世界本身本无意义,如果要用真理或道德的眼光去探究它的意义,只有失望和失去信心。如果我们面对这种悲剧环境,用酒神的冲动在醉中达到人与存在的沟通,这便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和状态,这便是一种悲壮、悲剧式的美。”正如康德所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看来,师兄是在提倡一种审美人生。

图片3.jpg

讲座结束,92届校友吴苇杭上台向师兄献了花表达了大家的敬意。

没有结束的讲座?

 

花絮一

当天中午,从广州西边来听讲座的同学是顶着大太阳来的,而从南边大学城来的同学却因下雨而一时无法搭上公交车,师兄在微信群中得知这一事实后,及时调整讲课顺序,把后面才讲的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提前作为开场白来讲。

花絮二

62届校友江华一早便带着太太和小孩到了现场,一家人听得非常认真,小孩虽然听不懂,但从小接受这种熏陶,对日后人生是大有益处的。结束后,一家人向师兄送了花并合影留念。

花絮三

讲座结束后,一位师妹走上前来叫着老师并向老师问好。师兄迟思片刻之后,便认出这是1983年当过她班主任、教过她化学课的65届吴洁燕同学。虽然几十年未见,但师兄对往事记得非常清楚。来听课的还有师兄1984年当过班主任、教过他英语的68届刘创雄同学。想不到几十年后大家在课堂上再相逢。两位既是学生、又是师兄弟(妹)的同学表示:老师的课依然如几十年前一样,充满神奇和有趣,人也如几十年前一样,没有多少变化。

花絮四

讲课之前,为方便报名,大家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讲座结束后,大家意犹疑未尽,继续在群上讨论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微信群变成了永不结束的讲座。

花絮五

讲座结束后,大家对于“痕迹心理学”中关于梦的解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师兄在方便的时候将此与荣格、弗洛依德心理学进行比较,开设沙龙。

图片4.jpg

(撰稿:92届郑楠, 摄影:92届李黄斌,审稿:84届杨淑芬,审定:79届杨研书,网络发布:孙丽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