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记74届张锦喜回校讲座
从前有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挑水。其中一个和尚每天挑水回来后,就在寺庙的后院挖几铲土。几年过去了,另一个和尚依然要下山挑水,而他的井挖成了,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
“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就不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失去了自己的价值。”2015年10月4日,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74届张锦喜校友回母校开设讲座。在讲座上,张锦喜详细讲述了他的“挖井”人生,与一中的师弟师妹们分享创业心得。
选择创业就如挖一口自己的井
作为广东卓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学院院长、蚁米创投基金创始人,张锦喜拥有15年的创业经历和职业生涯,对事业奋斗历程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和心态、所采取的行动都十分熟悉。他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每个人求职工作,无非是为了有一口水喝。选择挑水还是挖井,就像选择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还是去创业。当然,创业的概念我们应该理解得更加广泛,不仅仅是自己去开办一个公司就是创业,在自己的岗位上、专业上,进行长时间的沉淀、深挖,最终实现自己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创业”。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而不是仅仅着眼当下。选择每天挑水、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去上班的人,有可能会随着时代变革而失去自己的价值,从而连水也挑不到;而选择创业就像是挖了属于自己的一口井。”张锦喜认为,我们要学会在自己的事业上深挖出自己的价值,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他甚至还将自己的“挖井”故事写成一本书,从中分享他的创业心得。
“挖井”不易 过程曲折艰辛
张锦喜毕业于千禧年世纪之交,当时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去银行工作,而是选择了创业——投身互联网行业。当时整个行业经历了1999年的雪崩后,正在“冰河世纪”中艰难前行,基本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亏本的,张锦喜的公司也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熬过了互联网寒冬,他们好不容易看到了websoft的希望,也就是搜索时代的到来。张锦喜瞄准了求职这一领域,使得公司在不断地自我创新中迎来了曙光,在之后的道路上,公司也开始茁壮成长起来。
回想这十几年的创业历程,张锦喜感触良多:“正因为我们都是草根创业,是一群大学生白手起家,所以非常理解现在大学生创业的艰难。”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张锦喜看到了自己事业的另一个方向——教育。
成立创业学院帮助后来者
这次的转型无关名利,张锦喜就只是以过来人的经验经历,来帮助后来者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于是,他创新实行“公司(教练团队)+学院(学历创新)+基金(投资孵化)”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模式,并与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创业管理学院,自己也担任了院长一职。他说:“创办创业管理学院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当初创办学院的时候,没有人看好我们,但现在我们正不断前行。”
张锦喜校友建议在校的师弟师妹们,以后创业就业要顺应大趋势大方向,而坚持和创新是创业能够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天赋,起初自己或许觉得没多少价值,但深挖到了一定程度,井里就会涌出泉水。深挖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未来走得更远。”
(撰稿:91届王凰;审稿:90届蔡洁璇、85许俊青、84届李洁婉;审定:78届张琼霞、79届杨研书;网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