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 血管外科 有作其“芒”——访58届校友林少芒

血管外科 有作其“芒”——访58届校友林少芒

2019/12/20 | 发布人: jyyzg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他在广东省内率先开展微创血管外科技术和血管杂交手术;


他主持并创立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

2019年,他还当选为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不需要再罗列,很多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的校友们都已经能猜到,他就是我们58届的杰出校友——广医二院血管外科主任林少芒。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347.jpg

芒,作为一个汉字,常常出现于崭露锋芒、光芒万丈等成语中,从形声义上就自带着温暖、尖端的气息。曾经获得过林少芒校友帮助的揭阳一中校友们,也的确无不深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金色光芒;而“少”字,又暗合了他内敛、从容的品格——虽“有作其芒”却并非“锋芒毕露”,让人接触起来不会倍感压力。

这就一起来走近林少芒校友,听他分享求学掌故与悬壶心得吧。


半夜里奔跑的兄弟,犹记西斋路灯光亮


1978年,14岁的林少芒以中考锡场镇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揭阳一中。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却并未觉得开心。因为,这并非他的第一选择。

那时候,乡下人的孩子都想早当家,林少芒也不例外。因此,中考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专,成绩也达到了录取线,只是在最后的三选一中,他还是被PK下来了。

背着包裹到了揭阳一中,林少芒渐渐发现,这里有最刻苦上进的同学,有最尽责无私的老师,有他未来都将难以忘怀的日与夜……

当年, 一中在整个揭阳县仅招收150人,分成3个班,被称为农村班;榕城区也招收了3个班,被称为城市班。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招生都非常严格,陈实校长谁的账都不卖,差一分也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性。

农村来的同学们,生活艰苦到什么程度呢?

因为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家庭最困难的同学,父母亲是靠乞讨度日的。“星期一到星期五去讨饭,要回来的东西,小番薯换成大番薯,大番薯换成米,星期六中午拿到学校来给他,做下个星期的口粮。”

周末,同学们如果要回家,只能靠走路。“像我离得近,一个多小时就走到了。家在新亨、玉湖甚至是龙尾的同学,如果那个星期想回去,就得周六中午赶快吃饭,马上出发,从12点开始走,马不停蹄也要傍晚五六点才能回到家。”

隆冬腊月,薄被同眠,也依然会被冻醒。“两人同睡,两床很薄的被一起盖,还是太冷,睡不着。”怎么办呢?林少芒于是和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半夜3点钟起来上演“奔跑吧,兄弟”。跑得周身暖和了,就在西斋下的路灯旁看书。几十年过去了,林少芒依然记得,那里有个路灯很亮。

就因为这样你追我赶的学习,天资聪颖的林少芒,高中两年,排名在班里从来没有跌出过前十。而到了高考时,他所在的农村班,考上大学的比例竟然达到了95%,除了他上了中山医科大学,还有考到复旦的、南开的、北航的。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357.jpg

英语小灶数学奥班,难忘诸师勤力拓荒


最可敬的一中老师们,自然更是功不可没了。

乡下来的学生们,都没有上过英语课,到了一中以后,才ABCD从头学起。负责教英语的曾老师,便制定了每周六为大家免费补课的计划。

“当时星期六上午还要上课的,下午曾老师就会把农村三个班的学生留下来,集中到一个教室里,把桌子、椅子全部搬走,同学们席地而坐,曾老师给我们讲课,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

为了让大家多识多记一点,曾老师还在饭堂卖饭的窗口前放一块小黑板,每天更新三句英语,大家排队买饭时就可以学一学,记一记了。

教化学的班主任林楚鑫老师,课讲得好,对大家的学习看得也非常紧。“我们星期天晚上是要回到学校上自修的,平时林老师知道大家都很自觉,不会来点名。但是,像中秋节或者其他节日的晚上,他一定会来‘打游击’,看到没来的同学,记录在册,第二天早读时就会询问这些同学昨天晚上干嘛去了,当场批评,杜绝松懈。”

还有教数学的陈昌映老师,是当时揭阳县数学组组长,也积极地开设了数学科研班,每个班里挑选五名数学尖子进行“奥数”培养,林少芒就是其中之一。高考时,林少芒的化学拿到了97分,数学也考了82分,当时整个揭阳县数学最高分为85分。“数学非常难,整个县里上80分的都很少,而我提前半个小时就做完题了。” 

如今,一中这些当年勤勤恳恳“拓荒”的老师们,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大多数依然精神矍铄。像曾老师,在58届的同学群里就很活跃,正可谓 “仁者寿”也。


厚积以得前瞻视野,血管外科开疆拓土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405.jpg

考上中山医科大学,就像当初考上一中一样,其实并非林少芒的初衷。“语文没发挥好,比正常预计的少了几十分。”

正是由于没有抱着特别高的期待,中山医同样给了林少芒极大的惊喜——开办于1955年的中山医科大学,当时拥有着八大一级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八名院士,在整个东南亚都很出名。学校的特点是很注重基础学习和思维方式训练。

那时候,中山医开设的四个系——医疗、卫生、口腔和法医中,医疗系是最受欢迎的。林少芒和同学黄东生考取的正是医疗系,且遇到了教学改革第一年,本科一读就是六年,这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使得他在后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血管外科的发展路向,并迅速介入掌握最新技术,引领全省潮流。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412.jpg

毕业时,林少芒被分配到了广医二院的普通外科,看起来也真的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但大学养成的前瞻性视野,让他一直关注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前沿,并留意到了血管外科的迅速崛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相关方面的疾病也就越来越多,这当中,非常突出的就是血管老化现象;另外,随着科技的发达,人造血管以及腔内介入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多手术都能实现微创化。像主动脉夹层手术,原来开刀,非死即瘫,风险很高,有了微创手术以后,现在通常一个多小时就做完了。”

而当时,广医二院尚未有独立的血管外科。因此,1999年,当科室的主任想派人到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学习时,林少芒就毛遂自荐了。进修半年回来后,就在广医二院成立了单独的血管外科,所以,今年也正好是广医二院血管外科成立二十周年。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419.jpg

成立科室,招兵买马。林少芒挑选的,都是极具潜力的优秀人才。因此,血管外科从他一个人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成为已经拥有十几名医生、55张床位的品牌科室,在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方面,不仅是省内的佼佼者,在全国都可谓遥遥领先。

“现在我们已经是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我们的平台虽然在省内不算最大的,但我们救治的病人数、遇到的特殊病例数在全省应该是最多的了,每年大概要进行1500台手术。”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426.jpg

这成就的取得,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林少芒看来,医生也分为几种,最优秀的医生,是自己能够开创一个手术;二流的医生,是看书就会做或者看别人做自己就会做;三流的医生是别人教了才会做。

而林少芒并不忌讳从“三流医生”开始学起。“一开始做大血管手术时,比如腹主动脉瘤手术,我们请了中山一院的教授来主刀,我在旁边学习,再经过自己慢慢摸索,就学会了;而腔内手术现在是介入治疗,这个介入法我们是通过去香港玛丽医院学习,看别人怎么做,然后回来自己做。”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的协和医院,也是林少芒经常带队前往,开展一两个星期短期培训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91221100433.png

慢慢地,经验足了,林少芒开始进行开创性手术,像下肢动脉血管、静脉栓塞的手术都是在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自己开展的,“最优秀的医生”品质日益展露无遗。

如今,林少芒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到科室里看一下大手术,出专家门诊;周末则奔走在各地讲课或参加学术会议。他的放松方式,就是午饭后游泳一小时。

可见,一直在积聚力量的人,才能一直“有作其芒”。

采访撰稿 | 75届江粤军

图      片 | 58届林少芒

校      稿 | 79届杨研书、94届王婉茗

审      定 | 57届谢少波

网络发布 | 96届江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