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 心灵窗户的守护者

心灵窗户的守护者

——访77届林浩添校友

2015/01/26 | 发布人: jyy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在2014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评选中,一个名为《白内障防治的计算系统研究平台》的项目经过三轮的激烈竞争,在众多的竞争对象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杰出青年项目基金”的资助,实现了广东省内眼科领域在该项目评选中零的突破。主持开展这个项目的,即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白内障专家、揭阳一中77届校友林浩添。


往患者最多的领域去 深耕眼科硕果累累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致盲眼病。”林浩添校友介绍道。在说这句话之前,他刚刚送走当天专科门诊的最后一名白内障患者。在修读博士学位确定白内障作为专业方向时,林浩添便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庞大的患者群体。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多年的梦想。

走上从医之路,林浩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作为“赤脚医生”的父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医学的兴趣日益渐浓,加上高考当年,计算机与医科为两大最热门专业,学医成为不二选择。而投身眼科方向,则出于自己对白内障领域的一种深刻认识和“光明使者”的情怀。从“全球第一致盲眼病”这一“地位”可知患者之众,用林浩添的话来形容,则是“当下一个白内障专科医生一个下午要做几十台手术,依然解决不了白内障引起的低视力和盲眼造成的巨大社会负担”,患多医少成为他投身眼科、选择白内障防治作为主要临床工作和研究方向的一个关键性考虑。

从1999年在中山大学就读临床医学专业至今,林浩添校友已经在医学上深耕16年并于眼科尤其是白内障防治领域取得累累硕果。他对我国常见致盲眼病发病机理进行探索,揭示了microRNA相关眼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疾病的临床转归变化规律。他共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以第一(或共同)及通讯作者发表并被SCI收录文章23篇,涵盖了眼科学顶尖杂志《Ophthalmology》和《IOVS》以及国际权威医学综合杂志《Lancet(柳叶刀)》等,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和美国专利1项,参与编写眼科专著5部,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等8个项目。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国内外同行认可,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了2012 年广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多个国际SCI杂志的编委,包括了《Nature》杂志下属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等,被眼科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美国国际眼科和视觉大会(ARVO)等多个国际大型会议邀请发言并获奖(2013 ARVO Joanne G. Angle Grant和2014 Afro-Asian Congress Young Scholar Award)。他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基金等8个项目,特别是2013年被批准获得2014-2016年度广州市科技“珠江新星”,2014年新主持的项目《白内障防治的计算系统研究平台》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使其成为眼科领域获得该项目资助的第一个折桂者。

治愈病患无数,科研成果累累,“眼科英才”的赞誉也随之而来,而林浩添校友却觉得名利“都是浮云”,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即可,做好医生的本分,潜心搞好研究才是重中之重。


兴趣与毅力双轮带动 潜心科研矢志不渝

众所周知,白内障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中频发的病症,但并非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患病,很多危险因素都会导致白内障的发生,甚至如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白内障。“白内障一般的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是手术也还是存在危险因素的,且有些患者对手术有所抵触,最理想的就是通过其他干预手段治疗。在现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开发一个平台来对白内障进行防治。”经过三轮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林浩添校友斩获了这个预计为期四年的杰出青年项目1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对他以往科研经验的一个肯定,而令他更为欣喜的是,他看到了现今我国科研环境的改善。相较于以前,不仅当前的研究人才竞争环境比较公平,而且国家对科研的经费支持力度有所加大,研究条件也大为改善,这在硬件上给予了科研人员极大的便利。

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1月6日,陈小明院士在中大举行的研究生导师讲座上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列席学习的林浩添校友感触很深。“陈小明院士说他们当时做科研是最差的时代,因为没仪器没资金,但又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很多领域空白,你只要稍稍努力潜心研究就能有所斩获。”林浩添校友笑道,“现在却刚好相反。仪器设备是跟上来了,但竞争也大了,因为人才多了。”林浩添校友坦言,如今做科研面临的压力不小,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在“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情况下坚持下去。“陈小明院士说科研投入的回报要滞后十年,我是非常赞同的。”林浩添校友说,“我身边很多学医的同学都已经转行了,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总是坚信只要努力了,总有回报的一天。”林浩添校友颇有感慨地说道。

支撑他坚持下来的因素中,兴趣占据了极大的分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动力。”林浩添校友坦言,当初走上医学之路出于兴趣,坚持下来,仍然在于心中的兴趣之火生生不息,而毅力与信念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林浩添校友尤为感激农村生活经历给予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不去怨天尤人,对事物的期望也不要太高,但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长,抓住机会,认真做到最好。”这些经验、心得也是送给后辈们的最好礼物。


在与自己赛跑中进步 遵循自我成长轨迹

在求学、从医的道路上,林浩添校友总结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颇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跟自己赛跑,遵循自己的成长轨迹。作为一个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医学工作者,林浩添校友很庆幸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但在优秀人才云集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也曾让自己倍感压力。他渐渐领悟到,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只需做好自己就好,让自己满意更重要。“跟自己比,全力以赴就够了。”林浩添坚定地说道,“我很赞同一句话,人生是场马拉松,在途中你不一定比别人快,但重要的是跑完全程。”在他看来,如果将目标放在跑完全程上,对手就不是前面的其他选手而是自己了。

而要顺利跑完全程、不断进步,林浩添坚信持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法宝。在学习和工作中,林浩添从学科带头人身上看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便留心观察、积极主动学到手,到自己带领团队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他也始终要求学生,无论门诊、手术安排多么紧锣密鼓,时间多么紧张迫切,都要坚持每晚安排学习时间。“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的利用,日积月累,就能看出区别了。”林浩添解释道。


吃苦立志感恩母校培养 愿与时俱进共创辉煌

《同窗叙》中有一句歌词或许能引起很多校友的共鸣,一句“名传江湖叹爬沙”将时空压缩,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用一个“叹”字连接起来,意蕴悠长。而这句词同样是林浩添校友的真实写照,只不过对他而言,在两种处境的情感纽带上,更多的不是“叹”,而是对高中生活的感怀,对母校培养的感激。说起在母校一中的三载岁月,林浩添校友提炼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吃苦精神,一个是生活规律。“我至今还记得高三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大学里一定要养成运动习惯。”林浩添校友举例说,“我到现在还每天坚持跑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打持久战。”

母校269周年校庆时,林浩添作为博士团成员回校为母校庆祝,对母校的建设有一些自己的寄望。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的教育品牌,一中为学子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学习成长空间,林浩添期待着母校能够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根据条件及时调整培养人才的观念,但得榕江水长流,母校桃李永芬芳。

 

(林浩添校友接受采访)


(撰稿:90届蔡佳贤,审稿:83届倪秋娜;审定:79届杨研书,75届江粤军。摄影:90届刘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