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 甘当法治政府“啄木鸟”(66届林俊盛校友接受南方日报采访原文)

甘当法治政府“啄木鸟”(66届林俊盛校友接受南方日报采访原文)

2014/12/24 | 发布人: jyy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开栏的话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奏响了依法治国的“最强音”,司法体制改革走进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法官”这一特殊的群体身上。

  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与媒体座谈时这样说: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思考,南方日报记者前后奔行4000公里,从深圳特区到粤东西北,从省高院到最基层,与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各个领域的8位法官面对面,挖掘他们的办案好故事、好经验,希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一步彰显法治理念,传播法律知识,传递法治正能量,唱响广东法治好声音。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法官办案好故事”栏目,敬请垂注。

  他戴着无框近视眼镜,说话平和,彷如一位大学教授。

  然而,穿上法袍、坐进法庭,面对政府或行政机关的不依法行政行为,他会敲响法槌说“不”。

  他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级法官、行政庭副庭长林俊盛。

  林俊盛今年45岁,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博士,个人二等功获得者,广东省高院首份行政审判“白皮书”就出自他手,善办疑难案件,善纠违法行政;广东法院系统在全国最早试点“将县级政府的涉诉案件上提一级审理”,而他正是这项改革的亲历者和主要参与者,2010年他获评“全省审判业务专家”。

  “行政审判”通俗地说,可以称为对“民告官”案件的审判。林俊盛在他20年的行政审判工作中,用他的法律素养,以司法审查的方式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甘当法治政府的“啄木鸟”。


  解开缠诉10年行政案“死结”


  林俊盛自1992年进入广东高院工作,1994年开始扎根于行政庭,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在行政审判领域已经有超过20年的经验。

  说起这20年来难忘的案子,林俊盛首先向笔者讲述了一宗行政协调和解案。

  这是以省政府为被告、当事人准备进京上访的行政案件,也是一宗缠诉长达10年、涉及200起行政民事纠纷的“硬骨头案”。

  事情起因于一对老夫妇与广东省某大型医院之间的医疗事故纠纷。

  广州市民张女士代其父母起诉认为,医院在为其父亲诊疗时出现误诊,父亲没有患癌症,但却被按照癌症进行了治疗。与此同时,她的母亲也在这家医院进行脊椎病患的手术,但是医生植入的骨科固定医疗器械断裂,造成其母亲病痛加剧。

  张女生认为该医院存在医治马虎、器械伪劣、态度粗暴、逃避责任等种种行径,她先后针对医疗事故赔偿问题、器械追责问题、病历涂改问题等提起了一系列民事诉讼;进而又因为不满卫生系统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涉事医院、医生的具体处罚决定,又提起一系列行政不作为、要求信息公开等诉讼。

  从2002年起至2012年,张女士先后对涉案某大型医院、省卫生厅、省药监局、省政府、广州市司法局等多个机构提起了近200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民事诉讼,矛盾极度尖锐。

  “交到林法官手中的时候,此案几成死结。”林俊盛的同事、行政庭法官彭静介绍,张女士的这些案件一个一个凑起来,案卷都摞得老高,有些案子搁在基层法院,最长达到6年无法结案。“判决结果大部分都是驳回原告请求,因为从法理上来讲,行政机关的裁决并不违法”。

  据介绍,当时省法院行政庭里十几个法官,每个人都处理过张女士的案件。到林俊盛具体经办时,他清晰地意识到,若不能及时地实质性化解双方的医患矛盾,纠纷没完没了,很可能激化成恶性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十年坚冰一时融,谈何容易?


  “对法官来说,依法判决这个案件是轻松的,但要切实解决当事人的诉求则是困难的。”林俊盛说,解开死结要找准最初的症结所在,用协调和解的办法,更好地案结事了。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林俊盛和同事们设计了各种协调方案,专门组织了十几场协调和解座谈会,期间多次深夜长谈,反复做纠纷各方的工作,终于使坚冰一点点开始融化,双方距离逐步拉近,最终,医院对张家的各种诉求一揽子解决,对张家作了较合理的补偿,双方达成了和解,张家也承诺不再就此事提起任何的民事和行政诉讼。

  故事的最后,曾多次信访各机关单位、大闹过三级法院法庭、甚至威胁跳楼自杀的张女士,不但息诉罢访,还给承办法官林俊盛在内的省法院领导和合议庭送去了锦旗表达感谢。

  彭静介绍,林俊盛为了此案做了许多分外的事情,体现了能动司法的价值。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如果严格按照现有规则就案办案,张女士的案件就会无限循环下去,最终将无可避免地浪费大量社会资源,且耗尽张女士心血。

  “张家打了十几年官司,也算终于解脱了。”林俊盛感慨地说,总结此案,通过当事人自愿和解,了结了长达十几年马拉松式的纠纷,各方当事人、行政机关、三级法院都从整体的纠纷当中解脱出来,感觉自己两年的功夫没有白费,这个案子双方当事人和解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可抵数个判决。


  首次在党校里开庭“审政府”


  2012年11月13日上午,广东省委党校礼堂高悬起国徽,改成临时法庭,首次迎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此公开审理案件。

  林俊盛身着法袍坐在法官席上,敲响法槌,他由此成为我省第一个将“审政府”的案件开进省委党校的“主审法官”。

  审判台下的旁听席上,端坐着省委党校中青班的120多名学员,这120多名学员全是正在党校深造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首次旁听“民告官”案。

  这是一起河源市紫金县政府当被告的行政上诉案。

  2003年,河源某装饰公司(下称“装饰公司”)在河源市土地交易中心竞拍得到三块土地,并获得其《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然而办理交付时,紫金县国土资源局、紫金县规划局告知,其中两块共计3.7万平方米的土地界址不清、无用地红线图、无法办理用地许可,不能交付。

  “真金白银只买到证、没有地?”装饰公司因此提起行政诉讼,认为县政府不作为,要求被告履行法定职责。

  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紫金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应在三个月内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

  县政府不服、提起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二审。

  法庭上,县政府上诉提出了诸多理由,诸如涉案3.7万平米土地还没有从农民手中征收过来,仍然是农民集体土地,无法办理交付手续。但省法院开庭后,迅速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

  省法院认定,一审判决认定紫金县政府、国土局和规划局对被上诉人的要求不作答复或依法作出处理,其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所作判决并无不妥,因此维持原判,并要求上诉方尽快履职。

  作为首个将庭审搬进省委党校审案的主审法官,林俊盛说,庭审进党校的目的不在于形式上的创新,而在于通过庭审,让领导干部对行政审判有直观认识,并以此帮助他们提高依法行政的针对性和自觉性。要通过开庭,将法治理念深植进官员心中。

  省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付洪林表示,行政审判往往一头是老百姓,一头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权相对强势的现实语境下,要敢于啃“骨头案”。


  对话


  林俊盛:

  法治轨道如高速公路 角色不同须各行其道

  “有次我进到他的办公室以为他不在,因为看到的全是书,他埋在书里面做论文。”在同事彭静眼中,林俊盛是一位专家型法官。他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就是务实与勤奋。

  “行政诉讼法官是法治政府的‘啄木鸟’,每天都帮政府‘啄出虫子’来”。彭静说,用司法审查这种方式,去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林俊盛等行政庭法官所从事的工作,最能体现“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付洪林评价说,林俊盛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2009年主笔起草全省首份《行政审判白皮书》,而且多年来仍在继续,《白皮书》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二是积极参与践行“提级管辖”制度改革,广东比全国提前两年试点将县级政府的涉诉案件上提一级审理,减少“地方行政干预”,保证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南方日报:工作20多年,感觉行政诉讼审判有何变化?

  这一二十年回头来看,尤其近两年,我国法治进步可谓突飞猛进。无论法院内部对于行政审判的重视程度,还是整个党政机关对于行政诉讼的认识,以及行政机关对依法应诉的认识,要比之前跃升了很大一步。

  现在,行政机关认为当被告是件很正常、很普通的事情。行政诉讼就是政府跟老百姓平起平坐,讨论一件事谁对谁错,大家一起讲道理的一个平台。法治理念已经深入到普通老百姓以及机关公务员的心里了,这才是法治的显著进步。

  南方日报:这些年行政审判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跟无数行政机关打交道,可以这么说,每一位公民的基础权利都与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行政诉讼数量大幅增长。

  其中,涉民生和稳定的行政案件日益突出,群体性行政纠纷也时有发生。群体性纠纷集中在城市建设、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等领域,表明区域性和规模性的“官民”矛盾正日益凸显,值得高度关注。

  南方日报:是否“奉法者强则国强”?

  全世界范围内讲法治普遍都侧重于对公权力的规制,重心不是治民,而是治官。治理顺了,大家就都有规矩了,上行下效嘛。

  南方日报:对于法官职业,有何感想?

  很有意义,体会到行政审判这项工作与国家法治的发展进程是密切联系的。国家在进步,个人也有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感觉会越来越好。

  特别有感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行政审判指明了方向。但是,各项改革措施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实质性进行体制创新和完善,需要通过程序性的规定、机制性的设置来把公权力的运行引入法治轨道。

  打个比方,我理解法治轨道有点像全国阡陌纵横的高速公路或者普通铁路、高铁,不能开倒车,你是什么角色,就各行其道。各按各的规则去走,整个社会才会有序运行。现在实实在在有了许多贯彻法治的程序设计,细节决定成败,程序和机制才是法治扎实的路径。


  记者手记


  人生20年可称弱冠,法治20年始见兴盛。与林俊盛畅谈他的审判经历,他说自己在省法院走过的这20年,是法治不断进步的黄金20年,脚印非常清晰。

  记者感到林俊盛对国家权力运行的脉络、肌理都感悟于心。作为一名行政法官,在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方面,他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底。JD

  “行政诉讼一小步,法治政府一大步”。行政法被学界称为“小宪法”,在依宪治国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号召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实施好行政法是落实宪法规定的重要体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合法监督力度不断提升,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更将行政审判庭的法官推到了担当大任的历史时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林俊盛和他省法院的同事们已经将其视为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刘冠南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刘冠南

  (转载自2014年12月23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