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属于自己的井 ——采访74届张锦喜校友
文/78届张琼霞 85届许俊青 采访/85届许俊青
题记:它就像一口井,朝着设定的方向努力挖,专注一个方向,你会看到源源不断渗出的水,成功贵在坚持。
他,来自揭阳榕城一个贫穷家庭,却自强不息,成为珠三角100名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经理和最年轻的重量级实战与理论专家之一。
他,高中时代组织文学社、开展广播站工作、负责学校黑板报,大学时期也热衷于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这种能力让他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并成为业界口中的“鬼才”。
他,就是揭阳一中74届的张锦喜校友。
在一中社团的锻炼中受益匪浅
回想一中的生活,张锦喜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参与和组织的各种活动。“真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当年我们在许声建校长的带领下,负责学校的黑板报,又创办了涟漪文学社,还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广播站、各种比赛等。”张锦喜说,一直到后来上了大学,他也延续一中的这套做法,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主要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
如今,走过了创业、成功、开创事业第二春之路,被珠三角人力资源界称为“鬼才”的张锦喜回忆当初,仍非常庆幸自己有这么一段经历,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有机会在压力中寻求创新,有机会锻炼自己组织策划的能力,“这让我在日后的创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创业十余年 彩虹总在风雨后
2000年,张锦喜大学毕业。当时“1997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社会经济面临改革,大学生就业状况明显不乐观。面对如此境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本着最单纯的想法,张锦喜和另外几个在大学结识的朋友决定创业——进军互联网行业。但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一轮互联网热后,实际上这个行业泡沫已起。“我们当时都不太懂,但说实在的,如果真的很懂的话,很多人都不敢创业了。”张锦喜笑着说。
就这样,犹如大海中看不见方向的舵手一般,张锦喜几个人凭着一腔激情,说干就干。“天拓科技”设立之初,主要从事在线搜索广告投放业务。当时,google刚刚将目光瞄准中国;雅虎仍在频频试水搜索业务。未来市场不可谓不大,可首吃螃蟹的人却往往要付出旁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何况他们仅仅是刚毕业的学生。
创业初期,天拓科技每个月的营业额非常低,常常入不敷出。为了按时发工资给员工,张锦喜和创业伙伴还要四处借款。一方面是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另一方面,行业前景渺茫,公司人员也不稳定,所有这些都让他们举步维艰。
是坚持,还是放弃?若是坚持,年年的财政赤字如何填补?若是放弃,偌大的贷款数目谁能承担?“在创业的前六年,企业每年都是亏损的。而我们几个都是大学生,都来自贫穷家庭,这个压力可想而知。”张锦喜说,当时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非常悲观的,看不到前景,也不知道还能走多少年,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坚持,从未想过放弃,“当时我们就抱着一个信念:不管黑夜有多长,太阳始终会出来。”
如今回头看这段艰辛的日子,张锦喜将之称为“成长的需要”,“经过这六年的摸索、积累,我们开始有了经验,而行业状况也慢慢好转,我们才走出亏损的泥淖。”2007年开始,天拓科技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每年增速都以百计,如今已是千人团队在并肩作战,在全国多地也有分公司。
回馈社会 开启事业第二春
企业成功后,随着互联网产业全面恢复和欣欣向荣,政府更加重视信息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天拓科技开始走到台前。2011年,张锦喜等人创办了广州市第一个互联网产业园暨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了多家企业,并被政府授予为“孵化基地”。
回想这十几年的创业历程,张锦喜触动良多:“我们都是草根创业,是一群大学生白手起家,因此非常理解现在大学生创业的艰难。”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张锦喜看到了自己事业的另一个方向——教育。
作为过来人,张锦喜想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想帮助后来者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想让即将毕业的准社会人更快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于是,他创新实行“学院(学历创新)+公司(教练团队)+基金(投资孵化)”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模式,在岭南职业学院创办了创业管理学院。
张锦喜认为,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现在基本上所有本科院校都成立了创业学院,但并没有专门招收学生进行培训,其模式仍停留在课题研究和创业比赛上,“我想尝试做点教育创新和改革,从高考招生到公司化实操训练,再到基金投资孵化,用实操训练代替照本宣科,用企业项目运作代替考试,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创业人才。”
尽管这看起来不是一件很能赢利的事情,但在张锦喜看来,回馈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鼓励年轻人“挖掘你的井”
采访结束前,张锦喜给笔者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挑水。其中一个和尚每天挑水回来后,就在庙的后院挖了几铲土。几年过去了,另一个和尚依然要下山挑水,而他的井挖成了,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天赋,有自己的闪光点,一定要去把它找出来,然后往自己最专长的方向去修炼,像挖井一样深挖下去。”张锦喜说。于是,他写了一本书,叫《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他想告诉更多的后来人,或许起初自己的行为没多少价值,但深挖到了一定程度,井里就会涌出泉水。深挖自己的职业价值,才能让自己的未来走得更远。
正如当初那个在一中校园里为创办文学社而上下奔走、为黑板报如何创新绞尽脑汁的17岁男生,还有那个站在世纪初转型大潮中,茫然无措,却仍选择了勇往直前,并在亏损中坚持6年不放弃的大学生一样,找到一个点,挖下去,最终你就会见到自己的生命之泉喷洒而出。
与采访记者85届许俊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