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术路上,且行且拾

学术路上,且行且拾

记79届高庆生校友

2014/01/10 | 发布人: 88届郑利群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2001年,高庆生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从此开启了一段属于他的漫漫求学路,从本科到博硕连读,再到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回国任教。现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当中不乏精彩故事,也曾面临艰难的选择,面对学术,高庆生选择了坚持,坚持也成了他十几年学术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一路深造,源于坚持

在初中时期,高庆生的学习成绩就特别优秀,特别是化学成绩十分优异,当时他初中的化学老师已经发现了高庆生这个好苗子,因此也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在化学领域有所成就。

由于优异的学习成绩,高庆生顺利进入揭阳一中学习。在一中学习的三年里,高庆生的化学成绩一直很不错,高中文理分科时也是选了化学这门学科,并且在高考考出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顺利被复旦大学化学系录取。

但高庆生表示:“一开始没打算往化学领域发展,开始最想报读的还是医学专业。到了2001年5月份的时候,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医学,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放弃了医学,填了化学、数学和环保的相关专业。”

进入大学以后,高庆生经历过三次重要的选择。第一次发生在进入大学不久,他发现化学这门学科比较偏,就业前景也很一般,加之大学里学习压力大,在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在大学刚入学的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他感到困惑。庆幸的是,高庆生选择坚持下去,很多人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下来,但高庆生却将这种落差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勤奋。经历了这段心理上的落差期,随着学习的深入,高庆生对化学领域越来越感兴趣。在大三、大四时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科研实验,做出了读研的决定。2005年,高庆生被推选为复旦大学硕博连读生,继续在这一领域深造。

第二次选择,是在其硕士二年级时,是马上就业还是攻读博士学位的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高庆生说:“当时导师希望我能继续留下来读博士,家里也没给我任何压力,都很支持我的决定。”因此,在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中,高庆生选择了后者。

到了2010年,博士毕业后的高庆生,就业是选择企业公司还是选择搞科研学术这一选择又一次摆在了他的眼前。这次他做了两手准备,先是去面试了一些公司,拿到中石化在上海的研究院的offer。在面试过程中,高庆生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公司的人才需求情况,这些公司需要的是能帮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员工,他们更看重技术的应用推广,这与高庆生多年求学形成的科研思维相冲突。权衡之后,高庆生还是选择坚持走学术型的道路,他着手准备博士后的申请工作,最终德国马克斯-普兰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的教授接受了他的申请。也许是缘分,高庆生读研究生期间就经常接触和学习这位教授的研究文献,可以说既了解又向往。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高庆生校友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化学领域钻研,这种耐得住枯燥和寂寞的毅力让笔者很是佩服。也正是由于坚持,高庆生才能在这一领域越走越远,截止到目前为止,高庆生已经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如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Mater.、Small,发表16篇学术论文,且拥有4个发明专利。2012年回国后工作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013年入选首批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留学任教,所感所悟

由于出国留学的缘故,高庆生在国外和国内的治学上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见解。就拿德国大学教育来比较,大学是一种精英教育,是典型的“宽进严出”,申请的时候相对容易,但是要在大学里面修读完相关课程并获得学位就很难,而且德国的大学比较重视应用型的研究,教学的内容侧重于研究的前沿,这也是中国大学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笔者问及高庆生校友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怎么去克服枯燥的漫长过程?高庆生觉得主要还是兴趣所在,他觉得性格文静的他本来就挺适合搞研究的,枯燥感觉也就相对少了很多,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娱乐身心。

德国归来后的高庆生被暨南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自己的教学领域出发,他也建议一中的师弟师妹多考虑省外的高校。“很多外省的高校名气在广东不够大,但其某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在全国确实很厉害。”高庆生说。

怀念母校,感恩一中

高中的时光总是令人怀念,因为在这方面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回忆,我们都是木棉树下走出来的一中人。高庆生于1998年——2001年在母校揭阳一中学习,三年的求学时光给高庆生留下了深深的回忆。

说起一中,高庆生回忆说当时的住宿和学习条件都很艰苦,14个人住在一间宿舍,没有风扇,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就只能睡地上;那时候学校每天都要做早操,冬天的时候早晨5点多到操场做早操确实考验毅力,但艰苦的环境也让高庆生养成了敢于刻苦的习惯,他自己也开玩笑说:“后来我和高中的同学去了大学以后,都说再差的住宿环境我们都忍受得了。”

除了学习环境,一中的老师对高庆生的影响也很大,谈及高中的老师,高庆生一连说出好几个老师:沈晓虹老师、吴道丰老师、袁海耀老师、刘均沛老师、曾杨慧老师……仿佛课堂还是昨天的课堂,老师还是昔日的老师,可见在一中求学的时光给这个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期间,高庆生校友给笔者最大的印象就是谦虚和平易近人,每次都会说他的意见只是作为小小参考,又或者谈及自己的成就时,往往归功于自己的“懒惰”,“懒”得去想太多,反而就在化学这条路上一路走下去,笔者认为其实是因为高庆生校友懂得坚持,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且行且拾,走得更远。

(文:90届李声鹏  审稿人:70届黄冰莹)


高庆生校友近影



留学期间的高庆生



高庆生校友(右)与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