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李学英老校友
文/79届杨研书
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但当11月11日一早接到35届李学英老校友因病不治的噩耗,还是悲痛不已——生命何其脆弱!悲痛之余,我选择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表达沉痛悼念、深切缅怀之情。
李学英老校友出生于1932年,195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从化市太平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工作,1992年退休后也一直在从化太平镇居住,享年81岁。从我认识他至今只有短短3年的时间。但在短短的几年交往中,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与李学英老校友会的初识
与李学英老校友的相识,源于和母校的联系。由于参与组织79届校友会的缘故,高中毕业后我一直与母校揭阳一中保持着联系。2010年的一个秋日,母校办公室黄维深主任托我给同在从化居住的李学英老校友捎去一批《揭阳一中校友通讯》(请他派发给35届广州同学会的校友)。从化地区校友很少,当时不足10人(现联系到的有13人),我们几个校友听知从化还“隐居”了一位老师兄,当即前往拜会。在太平中学一幢旧式教师楼中,我第一次见到李学英老校友——一位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的退休老教师。初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朴素、热情、健谈。老人家衣着朴素,家中陈设简陋。这与他在交谈中显出的渊博的历史知识、惊人的记忆力及条理分明的思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想,对他而言,物质已是浮云。在几个小时的见面中,他一边热情洋溢地跟我们谈起在母校读书时的趣事,谈起许多老教师、老校友的故事,还不时找来一些老照片、通讯录等旧物与我们分享,可谓给我们几位小师弟补上了一堂校史课。
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老者
对于一位走过了3/4个世纪、已处夕阳之年的老人,脸庞已难掩岁月的沧桑。但是,我在李学英老校友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乐观豁达。解放前的战乱、国家困难时期的饥荒、文革期间遭受的批斗等等这些时代变迁的经历,在他口中变成了一节节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历史课。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活苦难,才倍加珍惜、热爱生活。这一点,从他喜欢参加聚会活动、主动与人打交道就可以看出。与他第一次见面后不久,他便到从化城区回访我们几位小师弟。后来,也随从化地区校友参加城区一些潮汕同乡的聚会活动。他还经常坐早班车到广州与同学、校友喝早茶、聚会。在我们三年的交往当中,我经常听他说起同学、校友间聚会的趣事。在广州校友会恢复活动后我们共同参加的校友活动以及从化地区潮汕同乡聚会活动上,我经常见到他与一些年轻人交换联系方式。他也很乐于助人,35届校友中有不少名医,他经常帮助同学、校友解决就医问题。对于到太平中学教书的年轻老乡,他也多加照顾、指导。
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有一次,我邀请李学英老校友到家里做客。见面时,见他带了几本《炎黄春秋》(一份以史为主的综合性纪实月刊),说是要给我“补课”。原来是此前一次见面闲聊中他看出我对文革这一段历史了解极少,特地要帮我补上这一段历史课。这一课,他足足给我上了两个小时,讲了许多那个年代活生生的史实。
大概在两年半前,我还未婚,且单身,家里人一直很紧张,我却很无奈。在一次见面中,老人家笑呵呵地开导我说,要相信姻缘,还给我讲了三个关于姻缘的故事,都是他亲见亲闻的,其中有一个还是老人家大儿子与儿媳很奇妙的姻缘故事。很奇妙的是,两个月后,我便认识了我的妻子。
李学英老校友在太平中学执教33年,有不少父母子女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听说有一批学生特地为他庆祝八十岁大寿。对于他的学生,我没怎么接触,不了解他的教学成果。不过,我曾当面听一位从化老领导夸奖他的历史教学在从化地区是最好的两位老师之一。李学英老校友曾任从化市历史学会会长,在交往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他渊博的历史知识、惊人的记忆力、滔滔不绝的口才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想来有此口碑也是名至实归。我曾听他说,最初分配到从化工作,本可以选择在从化中学(从化最好的中学)任教,但他当时为了让工作地点离广州较近,便选择了太平中学。后来,由于他的教学成效好,教育局有意将他调往从化中学任教,但他因对太平中学感情深厚而不愿调离,一直工作到退休。
热爱校友会事业的老校友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恢复活动后,由于我参与秘书处工作,便邀请李学英老校友担任35届年级联络员,他也欣然答应了。有关他为校友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可见《深切缅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35届年级联络员李学英老校友》和《高山仰止 校友之情永流传——纪念揭阳一中35届李学英校友》(附后)所叙,在此不再赘述。
李学英老校友的逝世,对于校友会是一大损失。在他身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其他校友的笔墨记叙下来。
后记
我们的校友不缺乏故事,我们也不缺乏把故事写下来的人,我们缺乏的是组织去写故事的计划及行动。最近一年多,在阅读母校《校友通讯》时,看多校史上很多校友的名字,对他们的了解却甚少。我在想,很多很多年以后,对于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校友们的故事,很多都会因为没有文字记叙而被遗忘,再过很多很多年以后,大多最终会烟飞灰灭。所以,我在想,我们应该把更多校友的故事写下来,把校友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也是校友会应该要做的事情之一。
附:《深切缅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35届年级联络员李学英老校友》
《高山仰止 校友之情永流传——纪念揭阳一中35届李学英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