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 从“傻瓜”到科学家(采访43届杨鸿南校友)

从“傻瓜”到科学家(采访43届杨鸿南校友)

杨鸿南:要相信自己是天之骄子

2013/07/19 | 发布人: jyy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文/88届徐玉燕  采访/78届黄露露


38年前,在纽约市立大学的第一堂现代物理课上,他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由于语言障碍,他甚至听不懂老师的提问,引来哄堂大笑。第二节课开始,他“自觉”坐到了教室的最后排,生怕引人注目。

两个月后,期中测试讲评课,老师从讲台踱步到最后一排,把试卷递给他,赞赏地告知他“你拿了满分”。一时间,曾经的哄笑变成目瞪口呆,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包围”了他。那次测试,除了他,全班不及格,30%的同学拿了零分。

他是谁?

他是杨鸿南——曾经的贝尔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美国新科技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广州红蓝酒业董事长。

而在所有头衔之后,他更乐于加上一个“从木棉花开的一中走出来的43届校友”。

“没有揭阳一中,就没有我今天。”一次采访,杨老如是强调了三遍。 

43届杨鸿南校友支持举办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迎新春座谈会


到美国,就要到纽约上学

1972年,在内地“读书无用论”一片赤红时,杨鸿南跑到香港,开始了三年的打工求学苦旅。那段时间,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白天他在工厂打工,下班后急匆匆赶到夜校上课。一次课上,老师让大家练习写大学入学申请,一位大陆同学举手问如何申请MIT(麻省理工学院),听着大陆学生的英语,香港同学嘲笑道:“TIM都不会要你们的!”

当是时,杨鸿南心中升腾起一股非到美国读书不可的锐气。

1975年,杨鸿南婉拒了工厂老板的厂长聘任和股份分权邀请,怀揣着“大江歌罢掉头东”的决心,远渡重洋圆心中的读书梦。在那个极少香港人得到留美机会的夜校班里,与他一同来港学习的15名大陆学生后来都到了美国,其中不乏进了MIT、哈佛等名校的。

初到美国,杨鸿南在乡下餐馆打工,每天十几个钟的劳作之后,他仍坚持自修、学英文。半年后,当他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打算到纽约去时,一位美国老太太哭着挽留他,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吃住。那时候,美国对少数种族仍存歧视,纽约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尤为混乱,淳朴的美国乡下老太担忧他会客死纽约。

“到美国,我就一心想上大学、想到纽约的。”杨鸿南说。

进入被誉为“穷人的哈佛”的纽约市立大学后,杨鸿南最开始修读土木工程。两年的课程他用一年时间轻松修完后,便开始打听“哪一科最难学”。自此,他开始接触电子工程,闯入IT世界。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心人。很快,他遇到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讯分会主席的Pro. Schilliang教授。Pro. Schilliang教授给了他一个项目,让他研发电子邮件系统,让整幢工程大楼的电脑可以互相收发电子邮件。

那时,连构成系统的基础硬件都没有,杨鸿南就用英特尔早期的Z80 CPU,自己动手做线路板、写软件,再给每层楼的每个办公室装上硬件、软件。他成功开发出的电子邮件系统乐坏了大名鼎鼎的教授,这门原本4个学分的课程他破例拿到了8学分,成绩也由A破例升到A+ 。Pro.Schilliang邀请他从本科直接跳入自己所带的博士生课堂,免交学费并每年提供7000美元的资助。那时已拿到贝尔实验室offer的杨鸿南,又一次礼貌地说上一句“不好意思”。

在纽约的日子,除了学习,杨鸿南生活的另一大主题是打工——装修工、衣厂小工、餐馆服务生、时代广场“街头艺术家”……他说:“别人干72行,我干了73行,因为只能靠自己。”

十年间,他没有回过国,为化蛹成蝶一步步奋斗着。 


得与舍,遵从内心的天平

这一段段传奇经历,融会成了杨鸿南身上的铮铮傲骨,但你却感觉不到他身上有任何的傲气。作为最早进入高端数字世界的几个中国人之一,他甚至特别感激命运的垂青。

在贝尔实验室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研发天堂里,杨鸿南结识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们一起开发了著名电脑操作系统UNIX,一起经历了“项目(Project)—产品(Product)—平台(Platform)”的软件研发生命线,一起构筑贝尔实验室的核心理念——“只做关于未来的东西”。

“当时,每年全球75%的发明都是从那里诞生的。实验室365天24小时开放,实行最自由的弹性上班制,科学家一有灵感随时可回到实验室工作。那里奇人高人云集,有的人胡子老长,有的走路只后退从不往前,有的人双手都没了就发明一套系统用嘴衔着东西敲打……” 离开贝尔实验室28年后,回忆过去,杨鸿南仍有抑制不住的赞叹与激动。

贝尔实验室的经历,在杨鸿南的人生发展轨迹上留下了重要影响,也留下了他和C语言原创者、UNIX操作系统早期研究者之间的真挚友情。

然而,占美国总人口1%的中国人虽然在贝尔实验室据有12%的比重,却依然面临着“玻璃天花板”的困境。一方面,是在白人世界里因歧视而“上不去”,另一方面,参与一些敏感项目对一个心怀祖国的人而言,也是一种煎熬。

1985年,杨鸿南决定辞去贝尔实验室的高薪职位,在新泽西创办了自己的美国新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承包软件外包工程,客户包括了 AT&T、IBM、摩根·史坦利、《纽约时报》等国际著名公司和集团。

事业茁壮成长之际,杨鸿南把许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尤其热心于华裔社区建设。2001年,他在新泽西发起成立新州中美商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帮助中国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同美国政府机构、大公司做生意;2006年,他牵头成立美中出口协会,作为广交会的美国总代理,为平衡美中贸易逆差而奔忙。 

“中国人要学犹太人,融入美国社会又团结在一起,这样中国人才有自己的地位,才不会受欺负。”

几十年在异国打拼,杨鸿南始终忘不了他的家和国。

2004年,杨鸿南获美国国会认可的“爱丽丝岛杰出移民奖”,以表彰他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在该奖获奖史上,曾有6位总统、多位国务卿、著名军队将领也受过表彰。

得知获奖,这个平日里冷静平和的科学家很是激动。一百五十多年前,从广东台山走出去的第一个华工开始,直至今天,中国人在美国仍遭受着或多或少的歧视。这个奖所赋予的荣誉和尊严,在杨鸿南看来,不仅仅属于他自己,更是在美所有华人的荣耀。 


从“E博士”到“W博士” 一样认真

岁逢花甲,信奉“人生几十年,不要白来一趟”的杨鸿南开始回归本我。

爱喝红酒、爱交朋友的他在广州成立了红蓝酒业,从学界跨到商界,科学家做起了红酒生意。有人笑称杨鸿南从“E博士”摇身一变成了“W博士”,他自己也笑称“都是人”。但与普通企业家略有不同的是,杨鸿南的生意经里多了一份科学家认真、严谨的态度。他亲自到美国的葡萄园寻找最好的葡萄,挑选最好的酿酒师制成自己想要的葡萄酒。一切出于自己的爱好,许多事情他也乐于亲力亲为。酒业成立之初,从品牌设计、商标注册到酒庄选择,一条从上游到下游的生产线,他都有明确的规划。

“不管干什么事,我都心态平坦,不纯粹为名为利,就是做事。”他乐享的“诗酒人生”里同样是认真,同样有追求。一如之前做科研,他不喜欢单打独干,而是聚集起一帮人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带到另一个高度。在他的理解里,红酒不单是纯粹的生意,更应该是一种文化,让更生活多姿多彩。

 

感恩一中 分享成功

不管在香港还是美国,不管身处困境还是载誉归来,杨鸿南总爱回到原点,感恩揭阳一中这片“苗圃”对他的栽培。“揭阳一中培养了我强大的基础,她教的为人、看事物的眼光,给了我以后求学、创业很好的人生本钱。”杨鸿南说。

而他也非常愿意与现在的青年们分享他在追求成长与成功的路上所获得的深刻经验和深切体验。

求学创业,杨鸿南归纳出 “6P”原则。发掘社会的问题(Problem),因为问题蕴藏机遇;找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People),制定计划(Plan),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东西(Product);有规划地执行(Performance)计划,最终获取利润(Profit),但利润不仅是金钱,而是一切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循着‘6P’ 原则往回,看问题的解决程度、人是否选对、计划是否可行、产品是否适合社会、完成计划的过程是否不存在问题,反复地经过检验,不管做什么,都会比较成功。”

关于成功,他希望年轻人不管在哪行干哪业,做好Leadership和Ownership。“要当好领导(Leader),开始做一件事情时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从摸清过程开始,再一步步改进过程,并团结一帮人在身边;另外,要有主人翁(Owner)意识,不要因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愿去干。”

面对生活,杨鸿南认为心态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舵,乐观则是他生活的航向。“只要认为你是幸运的,你这样想这样做,你就会是幸运的。无论何时,我都相信自己是天之骄子。”

对于人生,杨鸿南认为有两句话可以受用一辈子。“做事要很认真,做人不需太认真”;“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够帮人,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那是一种享受,很好很好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