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校友会动态 > 我会77届林浩添获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获奖者颁奖

我会77届林浩添获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获奖者颁奖

2022/01/10 | 发布人: jyyzg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本会讯)本号小编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客户端报道:

1月6日,“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林浩添等10位来自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于当天上午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我会77届林浩添校友代表10位获奖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获奖感言,他说:我很幸运,生在大湾区、长在大湾区,是我国医学教育创新体系自主培养出来的新一代。过去 10 年,我带领团队围绕眼病防治、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科技创新成果。我们的工作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小缩影,正因为党和国家为我们搭建舞台、创造条件,我们才有机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接下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潜心钻研、努力拼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技创新清单,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彰显科技为民的初心。

据了解,“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和钟南山院士授权设立,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习钟南山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投身创新实践,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发展。

据了解,该奖每年面向全国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和生命科学工作者的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展开评选,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

据悉,首届评选由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各省级青科协、国家卫健委等55个单位推荐候选人100名,经初审确定20名候选人进入全国终评。终评候选人进行了线上线下逐一陈述答辩,评审委员会从技术创新、技术指标、技术难度、推广应用价值、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议,在严格评分及投票程序后最终评选出10位获奖者。


图片


我会77届林浩添校友获奖并在会上代表10 位获奖者发言的消息传来后,揭阳一中及各地校友会公众号、各微信朋友圈迅速刷屏,纷纷点赞。

为使广大校友对林浩添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学有榜样,秘书处连线林浩添进行了采访。


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医学方向时,林浩添表示,走上从医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作为“赤脚医生”的父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使得他对医学的兴趣渐浓,加上高考当年,计算机与医科为两大最热门专业,学医成为不二选择。

而投身眼科方向,则是出于自己对白内障领域的一种深刻认识和“光明使者”的情怀。从“全球第一致盲眼病”这一“地位”可知患者之众,用林浩添的话来形容,“当下一个白内障专科医生一个下午要做几十台手术,依然解决不了白内障引起的低视力和盲眼造成的巨大社会负担”,患多医少成为他投身眼科、选择白内障防治作为主要临床工作和研究方向的一个关键性考虑。在修读博士学位确定白内障作为专业方向时,林浩添便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庞大的患者群体。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多年的梦想。

说起在母校一中的三载岁月,林浩添提炼了两个关键词。

一是吃苦精神。“我身边很多学医的同学都已经转行了,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总是坚信只要努力了,总有回报的一天。”林浩添颇有感慨地说道。如今做科研面临的压力不小,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在“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当初走上医学之路出于兴趣,坚持下来,仍然在于心中的兴趣之火生生不息,而毅力与信念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林浩添尤为感激农村生活经历给予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不去怨天尤人,对事物的期望也不要太高,但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长,抓住机会,认真做到最好。”

二是生活规律。“我至今还记得高三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大学里一定要养成运动习惯。”林浩添举例说,“我到现在还每天坚持跑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打持久战。”

在求学、从医的道路上,林浩添总结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颇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跟自己赛跑,遵循自己的成长轨迹。“跟自己比,全力以赴就够了。”林浩添坚定地说“我很赞同一句话,人生是场马拉松,在途中你不一定比别人快,但重要的是跑完全程。”在他看来,如果将目标放在跑完全程上,对手就不是前面的其他选手而是自己了。

而要顺利跑完全程、不断进步,林浩添坚信持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法宝。在学习和工作中,林浩添从学科带头人身上看到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便留心观察、积极主动学到手,到自己带领团队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他也始终要求学生,无论门诊、手术安排多么紧锣密鼓,时间多么紧张迫切,都要坚持每晚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树立长远眼光,培养大局意识。”林浩添解释道。“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的利用,日积月累,就能看出区别了。”

从眼科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研发构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并在广州开启了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作为唯一由中国团队完成的入选项目,被IEEESpectrum评选为“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AI事件”。“知识要学得扎实,不要太早给自己设限,局限于某个方向”林浩添解释说,“现在的医学跟以前的医学不同,如今的医学更注重学科融合,这样才能有新的突破。”在此次获奖现场,钟南山院士也点赞了林浩添在学科交叉与协作方面的努力。“医学必须跟药学、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这是未来的方向。”


图片

附件:

在“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上的发言

获奖者代表  林浩添

尊敬的钟南山院士、鸿雁书记、志洋省长,各位领导、专家、青年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首先,非常感谢组织对我们首批获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认可和支持,我也非常荣幸作为获奖代表来分享年轻科学家们的所思所想。 

我和在座的青年学者多是 80、90 后,在很多长辈眼中,我们是“非常幸福的新一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事业,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在 2050 年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新时代的伟大事业,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作为空间,使我们有机会激发内在潜力,在攀登科技高峰中刷新人生高度。在我们当中,有的响应时代号召负笈海外,学习先进技术,推动合作交流;也有的扎根本土,博学笃行,求索创新。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均能栉风沐雨见肝胆、踔厉奋发续华章,都能坚毅投身强国伟业新征程,不断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我很幸运,生在大湾区、长在大湾区,是我国医学教育创新体系自主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充足的教育医疗资源,以及至少两个全球瞩目的医学高地。一是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是我国第一的呼吸学科;另一个是我所在的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连续十二年位列中国眼科榜首。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总书记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想,关心呵护好国人的眼睛,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当前,我国眼科的服务体量仍较小,远不能满足人民急剧增长的眼健康需求。作为新一代眼科人,我们有义务继续引领我国眼科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提升诊疗水平,扩大服务能力。过去 10 年,我带领团队围绕眼病防治、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科技创新成果。我们的工作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小缩影,正因为党和国家为我们搭建舞台、创造条件,我们才有机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接下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潜心钻研、努力拼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技创新清单,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彰显科技为民的初心。

最后,非常感恩党和国家对医务和科技工作者的关心栽培,感谢组织和钟院士对我们的鼓舞鞭策,感谢本次活动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初心如炬,使命如磐。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愿所有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把握大势迎难而上,勠力同心书写科技强国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 


撰       稿 | 96届郭秋意

审       稿 | 79届杨研书

审       定 | 57届谢少波

图       片 | 中山眼科中心

网络编辑 | 96届郭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