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平:当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作者党委办公室
编者按
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在先前62届校友林明楷的采访中,他给出了“我常常设想,患者是我家里人”的答案。
对医学行业的热爱和对患者强烈的责任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传承。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将读到另一位同样就职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的校友黄丹平的故事。她刻苦求学,专于科研,为患者尽心尽力三十余载。我们感动于她对求知的执着和对患者的尽心尽责,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答案。
一、为什么选择医学专业
“我父母都是老师,比较重视教育,家里学习氛围很好,我的高中是揭阳一中,我在家最小,有两个哥哥,高中的时候,他们都考上了大学,当时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在职业选择方面,父母希望我跟他们一样当老师,教书育人,而我自己想当医生,觉得当医生能治病救人,有一技之长,是社会所需要的。高考的时候想报考的大学就是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黄丹平大哥黄跃生一中52届,77年考入中大物理系;二哥黄东生一中58届,80年考入中山医(现为中山二院脊柱医生)。父亲黄烈明,是一中地下党和榕城地下党负责人,母亲林慕琳,一中23届。全家都是一中人。】
二、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
“第一是‘医德’,第二是‘医术,第三是‘沟通’。”
三、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三十多年的感受
“这么多年在眼科医院当医生,我一直都感到自豪;我也治好了很多病人,好多病人记得我,也很有成就感。我从进入眼科中心起,就觉得我这辈子会一直在这里工作。这些年,我每天上班都是忙忙碌碌,看门诊,做手术,搞科研,带学生,日子过得很充实。”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黄丹平校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求知精神和治病救人的崇高信仰。并以此为榜样,追寻内心信仰的光辉。
以下转载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公众号
人物小传
黄丹平 1964年8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1982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8年毕业进入中山眼科中心工作至今。现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眼整形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整形眼眶病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委员。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3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眼整形手术的专家之一。擅长各种眼睑及眼眶整形手术包括上睑下垂矫正术,小睑裂综合征矫正手术;眼窝再造手术、活动性义眼座植入手术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等;双重睑成形术,眼袋整复手术,激光美容等手术等;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义管植入手术等。
科主任访谈录
问:黄教授好,能否分享下您为什么选择医学专业呢?
答:我父母都是老师,比较重视教育,家里学习氛围很好,我的高中是揭阳一中,我在家最小,有两个哥哥,高中的时候,他们都考上了大学,当时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大哥读中山大学物理系,二哥读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我很羡慕他们,也想跟他们一样到广州上大学,那时因为交通不发达,我还没去过广州,连汕头也没去过。在职业选择方面,父母希望我跟他们一样当老师,教书育人,而我自己想当医生,觉得当医生能治病救人,有一技之长,是社会所需要的。高考的时候想报考的大学就是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82年,我如愿考入中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我很珍惜这个读书机会。中山医的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是早上八点去上课,晚上自修到十点半教室熄灯才回宿舍,有时候回到宿舍早了,看到同学们还没回来,心里就空荡荡的,觉得很不踏实。因为中山医附属医院的实力很强,我当时一进入校园,心里就想着一定要争取留校在附属医院当医生。
问:您大学里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答:整个大学六年都在读书,周末经常去课室或图书馆看书,有时去东山口,北京路逛街。大学第一年学习数理化,我觉得和高中学习内容差不多比较简单,后面学习就转到医学基础类的课程,考试要记书本上的内容。印象深刻的课程是解剖课和生理课。刚开始上解剖课有点害怕,不过老师教得很认真仔细,需要复习的时候我们就拉着几个同学一起去解剖室看,然后一起讨论,慢慢就不害怕了。还有生理课,是需要做动物实验的,自己动手操作,这个课程我非常有兴趣。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小时候常去隔壁邻居家帮忙绣花,动手能力较强,可能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手术的原因。
最难忘的经历,是毕业前在江门市人民医院外科实习,我是组长,当时医院很重视,院长热情接待我们,希望我们毕业后有机会去江门工作,同学们都很积极肯干,当时手术机会比较多,我主刀做了20多台阑尾炎手术,锻炼了自己的手术基础,坚定了选择手术科室的信念。
问:您为什么选择眼科方向?是如何与中山眼科中心结缘的呢?
答:80年代的中山眼科是很有名气的,有奥比斯飞机飞到广州、还在花园酒店有国际眼科会议。我们当时在中山眼科中心临床实习两个星期,带我的老师是现在近视眼激光治疗科的刘泉教授。那时候觉得实习两周太少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非常迫切想要学习临床知识,特别喜欢学习眼科疾病的体征,能跟着医生们看一些病例都非常开心,也独立做了霰粒肿刮除手术。毕业分配的时候,我第一志愿就是中山眼科中心,因为我的成绩达到了留校分数,年级老师也觉得我很细心很适合眼科,所以顺利分配到眼科医院,1988年7月我毕业后进入眼科医院做住院医生,当年我们年级有7个同学分到眼科医院。
我一开始进入轮科的科室是四区,白内障和眼外伤专业,当时的教授有利华明教授、钟国庆教授等。老一辈教授们都非常严格,那时每次教授大查房前都要认真看书,担心提问时回答得不好。眼科医院的学习风气也非常好,医院也都在重点培养年轻人,我们毕业第二年就能主刀做手术了。
九十年代住院医师培训结束要定专科。那时候我对眼整形科比较感兴趣,因为眼整形科是手术科室,我比较喜欢手术。另外一个原因是刘金陵教授常给我们展示眼整形术前和术后的对比照片,手术效果挺好,我觉得眼整形手术能改变患者的外观,给人带来自信,所以选择了眼整形科。
2007年眼整形科室合影(前排右二为刘金陵教授,左二为黄丹平教授)
问:能谈谈您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吗?
答:我的硕士导师是刘金陵教授,博士导师是葛坚教授,他们是在眼科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
刘金陵教授,他是带我进入眼整形专业的老师。1989年眼整形科成立,我是1994年进入眼整形科的,刚开始心里就想着当好一名医生,会看病做手术就可以,后来发现在中山眼科中心的平台上,只会临床不行,还需要注重科研,1996年我报考了刘金陵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刘教授在临床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每个病人都非常细致耐心,每个周末都要回来查房。他对手术是精益求精,手术做到中午一点半,吃个饭,两点半继续开台做手术,每台整形手术都追求完美,一定要满意了才会结束手术。
刘金陵教授(左一)和黄丹平教授(左二)参加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学术大会
我硕士期间主要还是偏重临床研究。读完硕士,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我还是非常想读博士,刘金陵教授也非常支持鼓励我读博,继续深造,很荣幸,2000年我考上了葛坚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博士阶段我跟着葛坚教授做干细胞方面等的基础研究,在他的团队里我学到很多科研知识。葛教授常常教导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做人首先要真诚老实,做学问同样如此”。科研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博士阶段的学习不仅让我在课题申请、科研实践、学科问题凝练上都有了很大提升,还给了我很多人生指导。2007年1月,我担任眼整形科主任,在我遇到科室发展及管理问题,我也会请教葛教授,他都会给我很多人生规划、管理理念的指导。
2000年级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前排左五是葛坚教授,左四的黄丹平教授)
问:您觉得怎样才是一个好老师呢?
答:我觉得刘金陵教授和葛坚教授就是好老师。好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比如葛坚教授教导我们要多读书,他自己就有很大的阅读量,读很多文献。有时候和葛教授聊天,常常觉得自己最近都在手术没有看文献,而葛教授又读了很多书籍,视野格局很高,每次见面后我都提醒自己多学习,才能进步。
其次好老师还需要会和学生沟通。我们在临床和科研上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会积极和老师沟通,有些学生不会主动和老师沟通,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和学生去沟通去帮助。还有一点,好老师还要有一个好团队。在老师搭建的好团队中,可以从师兄师姐身上学会很多。
黄丹平教授和学生合影
问:从医33年,您觉得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呢?
答:我觉得好医生有三点,第一是“医德”,必须要有良好的医德,有责任心,要处处为病人着想,很多病人都是外地来的,大家都很辛苦,一定要细心耐心;第二就是“医术”,当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治病技术过硬,病人最在乎的还是治疗效果,尤其是一些小孩家长一眼就能看到效果好不好,手术做的漂亮不漂亮,要练好技术;第三是“沟通”,医学是有极限的,尤其是眼整形科治疗的很多都是先天性异常眼病,医生一定要和病人和家属沟通好,效果最好能达到怎样,不能不解释也不沟通,这样容易有医患矛盾。
在眼科中心33年,好多时光都是在手术室度过的,医生的工作比较辛苦,手术的学习过程是曲折的,但手术的成功是有成就感的,医生也是时常被感动的职业。有一位先天性隐眼畸形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妈妈说看到小孩畸形的眼睛就不想活了,觉得很对不起小孩,后来我们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小孩的外观明显改善,基本正常,她可以去上幼儿园了,还很开朗阳光,现在上小学了,还写作文说长大要当医生,小孩母亲很感激我们,我也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
作为国内顶尖的眼整形科,我们经常会收治在外院手术失败的病例,尤其是上睑下垂的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痛苦,常常是做了多次手术还不行,转诊到我们眼整形科,我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再次手术修复,最终将眼睑恢复正常,在处理这些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会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跟同行交流。
黄丹平教授受邀在国内外眼科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问:您觉得眼整形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我们眼整形科室擅长开展各种眼睑以及眼眶的整形手术,大部分病例是先天性的眼睑发育异常,一个特点是我们的病例量多,来自全国各地,因为综合性医院的眼科都较少开展眼整形手术,所以大量病例集聚在我们这里,在经验积累基础上我们可以做更多改进和创新。近年来,我也常常受邀在国际会议上演示手术、作报告等,眼整形科的临床水平已经是一流了。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额肌瓣悬吊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取得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改良眼内容剜除联合义眼座植入术,大大减少了义眼座暴露的发生率,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权威临床杂志。
眼整形科对医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眼科医生,还是整形科医生,对美学设计也要有经常学习了解,现在市面上的医美也要有所了解。我们还有激光美容室,还需要有激光和美容方面的知识,每一个病人都是个性化治疗,需要手术设计,需要我们的眼整形科的医生是复合型医学人才。
眼整形科室合影(前排左四为刘金陵教授,左五为黄丹平教授)
问:作为党支部书记,您如何做好党建与业务相融合的工作呢?
答:我是2006年入党的。我爸爸是解放前参加共产党的老革命,刚进眼整形科的时候,我的老师刘金陵教授是支部书记,博士导师葛教授是党委书记,在他们的影响下,自己的思想觉悟也逐步提高了,想加入到党员队伍。这些年我担任支部书记,邀请林晓峰教授来讲党课,组织大家去义诊,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大家越来越觉得党建活动不枯燥,党建和业务是分不开的,党员就应该是先锋模范,把业务工作做得更好。优秀的人都在党员队伍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强,支部中两名博士递交了入党申请。在党建活动中,我们也不断锻炼着年轻人的各方面能力,提升他们的理想信念。
问:能不能说一下您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三十多年的感受?
答:从1988年毕业就到眼科中心,33年的时间,每天除了家就是眼科中心,这里是我奋斗事业的地方,是给我荣誉的地方。这么多年在眼科医院当医生,我一直都感到自豪;我也治好了很多病人,好多病人记得我,也很有成就感。
我从进入眼科中心起,就觉得我这辈子会一直在这里工作。这些年,我每天上班都是忙忙碌碌,看门诊,做手术,搞科研,带学生,日子过得很充实。刘金陵教授、陈家祺教授、葛坚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都无私地帮助我们,同事关系也和谐,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多良师益友,我觉得眼科中心就是一个大家庭。
我们眼科中心的同事都是齐心协力想把医院做好,大家都在真诚地交流怎么做手术怎么做课题,有同事发了高质量的论文我们都为他开心,由于病情的需要,不同专科的同事会合作一起做手术,科研方面我会跟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合作研究,我觉得在中山眼科中心,只要你认真努力,你就一定可以得到回报。
问:您觉得中山眼科人“善良、求真、创新”的价值观体现在哪里呢?
答:善良是为人的基本素养,在医生这里就是医德的体现,要有同情心、爱心、责任心;求真,作为医生、大学老师、科研人员,我们要追求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我们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创新是我们作为引领性机构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能只做重复的工作,在临床和科研上都需要有创新,要有造福人类的成果。
问:能不能请您用几句话寄语眼科的年轻人呢?
答:我很幸运见证了中山眼科中心连续11年排名第一,我们这一代人参与在眼科中心的发展中,很荣幸有一份贡献,有一份光荣。现在的眼科年轻人肩负重任,我想对年轻人说,不要怕吃苦,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坚持下去,努力奋进,你们也会成为优秀的眼科医生。
以前,刘金陵教授常说,我们已经把医院建好了,有大量的病人,可以培养你们的临床能力,你们一定要好好干。这么多年,葛坚院长、刘奕志院长带着我们这一辈在门诊实干,在手术室磨炼,在实验室里追赶,大家一起已经将临床水平追到了世界一流。但是,仪器等还是国外的,原创研究还不够。希望年轻人在中山眼科中心现在这么好的平台上,可以进一步将临床和科研做得更好,做出世界一流的原创研究,做出引领世界的科研成果,做出造福人类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