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天 水在瓶——记《禅与茶文化纵横谈》沙龙活动
“什么样的茶是好喝的茶?”
“好的茶叶,好的茶具,好的环境,和趣味相投的三五知己一起品,这样的茶就是好喝的茶。”
“再加上是揭阳一中的校友相聚,就是最好喝的茶。”
4月24日下午,《禅与茶文化纵横谈》沙龙活动从一问二答开启,三十位校友体验了一场品茶悟道之旅。
一、茶禅
禅,是梵语 dhyāna的音译简称,意译为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去欲界的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也就是说,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虚灵宁静,即谓“禅”。
禅,不仅为佛教大乘、小乘所修,亦为外道以及凡夫所共修。不过其修行的目的及思维对象,却各有不同。佛教通常将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佛教参禅的目的,就在于促使精神高度集中统一,防止产生散乱的心象,从而观照自我的“本来面目”。
禅宗追求的是一种真善、顿悟、自然、超越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忌人为和做作。茶道与禅宗在文化底蕴上具有同样的内涵:阴柔、静寂、清旷、安详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由此可见,法喜禅悦,并非仅仅只是出家人的专利,亦为茶人之精神享受。
对此话题,大家作了交流探讨,觉得今日只是发端,有待来日深入。林树东校友畅谈他的经历,并赋诗一首:
要闲总是不能闲,人事蹉跎名利间。
最是品茶神自在,一杯一月一心天。
我从事科研工作,很多时候辛苦而又枯燥,平时需要适量的茶来调节精神,普洱茶的跌宕起伏更能焕发我的创新思维,增加我的活力。
说起来,我并不是一开始便喜欢上普洱茶的。以前在家乡,喝得最多的是炒茶、焙茶(炭焙铁观音);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后,开始喝大红袍、红茶等其他茶类。后来,不经意中遇上普洱茶,便喜欢上了。
普洱茶(陈年生普和熟普)比较醇和,不像焙茶或炒茶那么粗犷猛烈。虽然焙茶或炒茶比较厚香,但我虚弱的脾胃受不得。铁观音大体性寒,不适合虚寒的体质。大红袍、红茶茶性相对温和,是养胃的好选择,而且也甘醇,但都比较平稳,没有普洱茶的跌宕起伏。喝陈年生普,刚开始是厚香中略带点苦涩,但几泡后便变得醇香,再后来香度递减而甘度渐增,到最后是甘清而甜润。这就像干一件大事一样先苦后甜,像奋斗的人生一样先辛后甘,也像个人由血气方刚到成熟沉稳再到淡然从容。我也喜欢熟普,因其养胃暖心,陈年熟普的陈香更是迷人。于一道老熟茶汤中,任由思绪与情愫漫步起舞,那是相当愉悦的。
搞科研就经常要攻关技术难题,而且往往是艰难的攻坚战,除了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重复实验,还要有好的灵感和思路。有时候让繁忙的自己坐下来品品普洱茶,能让心境安静下来,回归自我,偶尔还能激发灵感。
大概是前年,我带一个研究生合成一种新的高分子材料,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还老是没合成好。这种材料要经过好多步的合成才能成功得到,只要中间一步没做好,就前功尽弃。学生也好像慢慢失去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着急没有用,想问题还需要让自己静下来。普洱茶便是一剂极好的“冷静剂”,有一次在品茶时,自己紧张的思绪一下子轻松了下来,好像放了一个星期假一样,品着品着,就想起了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找到,问题解决,材料得以合成,我舒了一口气。学生问我是怎么想出来的,我笑着说:“是喝工夫茶喝出来的”。
我也是诗词爱好者,富于变化的普洱茶往往能平添几分诗意,激发我的创作灵感。可以说,品一泡好的普洱茶,就是品一首好诗,让人愉悦和幸福。
二、茶室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在这同时,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越发复杂,导致人们的精神压力在不断增大,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很多人为此倍感忧虑,试图通过各种方法,释放自己的思想压力。此情此境,走进茶室,放松心情,放空烦扰,静心品茶,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放松原来是人类的本能,婴儿就是处于最放松的状态。但是人长大之后,往往因为外在环境的压力,渐渐丧失了这个本能,因而需要用静心的方式来找回。所谓的“放松”就是没有执著,我们身心压力的根本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自我执著,另一个则是惯性的力量。自我执著,让我们产生自我保护的本能,当遇到外界压力时,会出于自卫与之对抗,造成我们身心的无形压力。
执著的惯性,也会使我在受过某种压力之后,若再遇到类似情境时,心理会产生防御作用,即便压力状况解除,我们仍会惯性地保持在当下的压力状态中,造成新的压力。所以根本之道在于完全放松,而放松就是没有执著。
一旦我们不执著,生命防卫系统的内在紧张自然消失。每个心念、每个因缘,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生的一天。我们放掉执著,生命彻底地放松,不再受到惯性的制约。我们身体的压力全部消失,像空气一样,像阳光一样,那么自然和柔软,可以到达宇宙的每一个部分,跟整个大地结合在一起。
活动前,校友会寄给报名校友三本书《喝茶解禅》《茶禅瑜伽》《逸品有约》,活动中多人发言,希望学点茶经,懂些茶道,实践茶艺,从“喝茶”进入“品茶”的境界。66届江丽娜校友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来参加,说明茶的魅力挺大的,茶事业大有发展前途。之前觉得瑜伽挺难的,看了《茶禅瑜伽》并体验,认为茶禅瑜伽还是可以练的,茶禅瑜伽运动方式宜动宜静,没有超高的难度,就算多年没有运动,柔韧性不好的人也可轻松学会所有体式。茶禅瑜伽的古法茶道是文化瑰宝,闻茶香、知茶味、观茶色,焦虑和浮躁在不知不觉中消散。
76届林涛校友炫耀他的茶龄“只比年龄少三天”,“小学初中阶段不喝我妈冲的茶,作业就做不动,后来到北京求学也经常邀好友一起品茶”,“茶之道,静心、气和、凝力,给心底留一片净土去极致思考和审视。这些品质对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助益。” 出于对茶的喜爱,他还与茶品牌大商场合作举办过茶文化创业体验营活动,参加学生人数超过400人。
三、茶艺
茶艺包括一系列内容:选茶、选水、选茶具、烹茶以及布置环境等连贯动作,颇多讲究,颇多趣味。
好茶需用好壶泡,茶壶一体才有滋味,当茶与壶相伴的时候,茶为壶增色,壶为茶添味。茶与壶的合用,不仅使人陶醉于文化艺术之中而心旷神怡,更使人增添了休养生息的真实感受。
紫砂壶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和良好的发茶特性,使紫砂壶成为公认的泡茶第一利器。紫砂壶的另一优越性是可泡养性,紫砂壶经过长时间的茶水滋养,会变得温润可人。不过由于不同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其透气性和色泽都不尽相同。因此所适合用来泡的茶也是不一样的。朱泥是非常细腻、紧致的泥料,颜色娇嫩又精致,因此用来泡铁观音、冻顶乌龙、还有轻焙火重香气的岩茶等等都非常合适。高香的红茶,例如正山小种和金骏眉同朱泥也非常搭配;段泥给人的感觉比较坚实阳刚,其色浅,因此显得清爽洁净。透气性极佳,比较适合茶汤颜色略淡的茶类,像不发酵的绿茶,轻微发酵的黄茶和白茶,以及生普,都比较适合用段泥壶来冲泡;紫泥色深,沉稳大气,朴实而自然,透气性中等,比较适合冲泡重焙火的半发酵乌龙茶,陈年的老黑茶等。普洱熟茶和紫泥茶壶是绝配。
当天的沙龙活动持续三个多小时,袁宏芳校友领着大家参观澜沧古茶·聴澜茶舍,并请店长讲解茶艺,演示泡茶技巧。在场茶友们认真聆听,收获良多,以此为起点,立志做茶仙,为工作添动力,为生活增乐趣。
店长讲解茶艺
茶友们学到了知识,品到了茶汤,悟出点禅味
撰 稿 | 61届黄汉光
审 稿 | 79届杨研书
审 定 | 57届谢少波
网络编辑| 98届陈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