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友会微信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校友会动态 > 林明楷:我常常设想,患者是我的家里人

林明楷:我常常设想,患者是我的家里人

2021/02/24 | 发布人: jyyzgz | 查看: | 来源: 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

编者按

我们强烈地被《我常常设想,患者是我的家里人》这篇人物采访感动着。

这是中山眼科中心对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主任、我会62届校友林明楷的采访。

这篇采访,朴素平谈,在如水的语言里,充满着哲理、医学伦理、社会伦理,回答了许多带有根本性的热点问题,闪烁着真理的火花。

一、为谁当医生?如何当一个好医生?

“当时比较单纯、朴素,觉得只要有人就得有医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治病救人的好医生,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病人是带着痛苦来的,也是带着希望来的”。

“我觉得做医生,技术是基础”“面对患者,我常常设想,如果他是我家里人,我要怎样处理才是无怨无悔的?”

二、研究与临床是什么样的关系?

“研究与临床并不割裂,好医院的评判标准里本身就包含着科研指标”“做临床医学研究,甚至跨到基础医学或者与之合作,都是相互相承的”。

三、在一个科学共同体内,累进式常规阶段如何发展?

“老师给我们肩膀,给我们平台”“对学生要包容,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学生在里面游泳,必要的时候给个游泳圈。”

“与这里(指医院)荣辱与共”“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科室”。“善良、求真、创新三者之间,是一点一滴递增的”,这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所必需要具备的品质。当然,科学共同体革命阶段还需具备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四、工作与家庭,如何平衡好?

“两个人互相支持,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一起把事情做好”。

“互相交流、换位思考,受了委屈,相互讲一讲,讲了就行了”。

让我们以林明楷为榜样,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

为梦想,齐努力!

以下转载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公众号


人物小传


图片

林明楷,1966年生,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1984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0年进入中山眼科中心工作。1995年考入中山眼科中心读研究生,2001年博士毕业,同年进入眼科中心工作至今。现为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主任。

擅长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难治性青光眼有较强的分析和诊治能力;对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和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保护和再生机制等有深入的研究。



科主任访谈录


您为什么选择医学专业?

林:七十年代末恢复了高考,“高考改变人生”说法一直影响激励着我们,那时候农村孩子都很想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

我在揭阳乡下长大,农村消息闭塞,不知道外面在干嘛,对科技、管理等真的没那么深刻的体会;感触最多的是群众享受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站、赤脚医生起着很大作用。所以,那时候的我的认知里,除了做农民,那就是考大学,做医生。

我1984年参加高考,填志愿从头到尾填的都是学医,最后一个是学农,心里想着考不上医学院就回家干本行。当时比较单纯、朴素,觉得只要有人就得有医生,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治病救人的好医生,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


微信图片_20210226123018.jpg

为患者义诊


问:当时中山医的学习环境如何?

林:我的高中是揭阳一中,中山医是我的第一志愿。那时候觉得只要离开县里就已经是走出去了。在广东省内,也算家门口,有这么厉害的医学院,第一志愿-中山医是没什么犹豫的。

中山医是很辉煌的,八大教授留下的影响力已经树立了品牌,沉淀了底蕴,能进来学习挺骄傲。当然中山医的要求高、功课重,我进入大学,每天基本都是上课、宿舍、晚自修,在学校里打转。我们小时候是荡荡悠悠过的,基础差,大学里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图书馆里还有各类书籍,包括很多国外期刊杂志,时间都用来学习还觉得不够。那时文化生活已经开始活跃了,比较时兴的是交谊舞,不过我都基本上是在学习中度过大学生活。


问:您能分享一些大学里印象深刻的事吗?

林:我们那几届是六年制,在临床上的时间会多一些。解剖学课程给我印象很深刻。一开始到“人解”的教研室就非常慌张,看到“大体标本”心里也会觉得怪怪的。

中山医的老师都很好,很了解学生心理,先从局部开始让大家慢慢接触;真正操刀的时候,老师都会陪着,通过讲解知识点来转移我们的恐惧情绪,整个解剖室也被营造都是学习氛围,没有那种阴森森的感觉。慢慢的,从同学们三三两两约着才敢进解剖室,到后来要考解剖结构,一个人也敢去,胆子一步步培养起来了。

这个课程的学习给我的触动很大,老师们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医学基础教育的重视,很有责任心,在想办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爱岗敬业”的精神。


问:您能分享一些做见习医生时候的经历吗?

林:第一次真正进临床,是在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见习。儿科人手不多,一干起活来,就没有上下班。我记得有一个足月小样儿患者,上午还好好的,到了下午就肠道反应一直吐,病情很复杂很严重,家长已经懵掉了,但医生们很敬业、很投入,一直守着孩子组织治疗,家长很尊敬、感激医生。对于刚进入临床的我,看到医务人员关怀、温暖着患者,我心里就觉得中山医的医生好厉害,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这份工作。

在中山眼科中心见习的时候,我记得带教团队很强大,由教授、主治、研究生等组成,带我的有林振德副院长,吴素红护士老师。八十年代,眼科中心就已经主办了奥比斯飞机来广州、国际眼科大会等活动,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见习的时候,发现我虽然个子大,但好像能胜任精细的眼科专业,可以安静下来做事情,就希望可以到眼科中心来工作。


问:您来眼科中心是分配的还是自己选择的?

林:我们毕业后的工作是分配的,但可以自己填志愿。我记得当时眼科中心有四个名额,我们七个同学报名,面试后录取了我和李加青、陈军和张欣。我轮训的第一个科室就是青光眼科,当时好像葛坚教授、杨培增教授也才刚研究生毕业不久。从做住院医生开始,我就跟着葛坚教授,想着这么一个有学问的大博士在这,以后可以跟着他做青光眼这个方向。1995年,我考研究生时选择了青光眼,读葛坚教授的研究生,2001年毕业继续留在眼科中心。


问:请您分享下与导师之间的故事,您的导师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林:葛坚教授的层次比我们高很多,第一是他的学习能力特别强,看书特别快,一边聊聊天,一边翻翻书,他就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了,我们都很佩服,常问“葛老师您这么厉害,我们怎么学呢?”葛老师说,你一定要看多,要喜欢阅读。第二是他的思考能力很强,他们这一代人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站出来的人,是经过时代筛选的精英,研究生时候的课题已经在引领方向了。第三他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他有很强的能力,他会尽量给予需要的人帮助和支持。可以说,他不经意间言传身教我们怎么做一个好医生、好老师。

我们一直都在向葛老师学习,虽然不一定能有这么大的建树,但他教会我们如果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迟早能想出点名堂。我现在日常也很喜欢思考,特别是手术前,会不断地在脑子里演练,思考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哪些是巧合的,哪些是必然的。


微信图片_20210226132642.jpg

为年轻医生授课


问:您觉得怎样才是一个“好老师”?

林:好老师就像葛老师一样,第一要有站位,有高度,才能为学生指引方向,不然走歪了都不知道。第二对学生要包容,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老师给我们肩膀、给我们平台,很多时候好老师培养学生,就像给学生一个游泳池,学生在里面游,必要的时候扔个游泳圈。


微信图片_20210226132650.jpg

为年轻医生授课


问:您觉得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

林:我觉得做医生首先要有技术,技术是基础。我们站在全国第一的平台,能够进入这里,已经比别人突出,这里提供了很多机会,只要肯学,老师、平台都有,就像刘奕志院长说的,这么好的条件,不可能成就不了一个技术好的医生。

第二看善不善良,我们医生要是走歪路,都是以病人的痛苦作为代价。面对患者,我常常设想,如果他是我家里人,我要怎么处理才是无怨无悔的?如果对病人像对亲人一样,就不是简单地笑一笑,也不是嘴上说我对你很好,而是真心实意想治疗方案了。


微信图片_20210226132659.jpg

微信图片_20210226132702.jpg

“青光眼之家”活动,为患者诊治、科普等


问:您如何理解中山眼科中心要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目标?

林:研究与临床并不割裂,好医院的评价标准里本身就包含着科研指标。而且我们是全国第一,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坚持临床和科研并重,走研究型医院的发展道路,我们不去做这个,谁去做?

我们的人才培养也按照这个目标在做,培养的研究生具备科研素质。这也符合医学环境的要求,医务人员最清楚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临床医学研究,甚至跨到基础医学或者与之合作,都是相辅相成、水到渠成,但肯定会辛苦一些,需要大量的精力、知识储备。


问:眼科中心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林:这一辈子,我待在眼科中心的时间是最长的,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科室,与这里荣辱与共;按前辈同事的说法,这个医院一直是第一,我们躺着都沾光。

三十年来,我有幸见证了眼科中心发展最快的时候,一边干活,一边接受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心在培养我,现在是我回报的阶段。

我从原先什么也不会的农村小孩,变成了国内最好的眼科医院的眼科医生,这些从哪里来?都是眼科中心给的。我非常感恩眼科中心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微信图片_20210226132708.jpg

为病人诊治


问:作为眼科中心的双职工家庭,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

林:我们俩都全身心投入眼科工作,家里确实有点落下,但现在还好,家里小孩也大了。一路走来,两个人互相支持,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也有分工,她干她擅长的,风风火火;我就稳一点,慢一点,一起把事情做好。相对来说,我们配合得不错。

双职工有这个好处,双方比较了解,有共同语言。肖惠明的管理能力很强,有些事想得比我周到。我们白天忙,晚上回去会互相交流换位思考,遇到难题,受了委屈,互相讲一讲,讲了就行了,有抱怨也好,有情绪也好,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

医院的中层职工里有我们两个人,也是一种责任,眼科中心花了这么多精力培养我们,留我们在这里,到这个年龄了,也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遇,是时候该回报了。不管能为眼科做多大的事情,我们一起努力,希望做到问心无愧。


问:您觉得眼科中心离世界一流的“眼科梦”还有多远?

林:要成为世界一流,就要引领国际,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有点距离。我们一直在快速发展,但其他人并不是站在原地不动,国外很多一流的机构已经奠定了引领的基础,我们要引领就要创造更多新的方向。

我很佩服刘奕志院长总有很好的思路,就临床来说,既考虑到我们现有的优势,再另外发现新的方向,像成立小儿眼病综合科、眼科急症科等,通过一些全新的学科方向,我想引领作用很快成效。这几年,将眼科和前沿技术人工智能结合,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引领国际的研究成果。


问:您觉得中心凝练的“善良、求真、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善良其实就是不忘初心,虽然医生现在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但它最根本是因为善念,帮助别人解决痛苦,这应该是每一个医疗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病人是带着痛苦来的,也是带着希望来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踏踏实实地帮他们解决痛苦,不能搞个弄虚作假的东西,瞎摸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求真”。在我们这么高层次的医院,还有就要是创新,要起到引领作用,不然我们和基层医院有什么区别呢?

善良、求真、创新三者之间是一点一点递增的,是对我们越来越高的一个要求,这是我们国内第一眼科医院必须要有的品质。


问:您能用几句话寄语下中山眼科中心吗?

林:希望我们贯彻“善良、求真、创新”的精神,全体职工齐心协力、一条心往前走,把眼科中心打造得更好,我们的世界一流梦肯定不会远,眼科中心一定能建设得更辉煌!



图   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按   语| 96届郭秋意

审   稿| 79届杨研书

审   定| 57届谢少波

网络 编辑| 98届林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