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2017年“校友二代”系列活动在南片区拉开序幕
4月22日,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2017年“校友二代”系列活动在格林东庄教育庄园拉开序幕。是日早上,阴雨连绵,但这依然无法浇灭校友们参加活动的热情。本次活动以“我的农场,我做主”为主题,共有13个校友家庭参加。9点45分,校友们从广州各地陆续赶到格林东庄门口集中。在导游的带领下,众人进入庄园,农家乐亲子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我的农场,我做主”亲子活动大合照
格林东庄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内部不仅有众多儿童游乐设施,还有农耕区、亲子厨房等农家乐活动场所。对于居住在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农家乐是亲近大自然、体验农业生活的绝佳机会,也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的寻根之旅。校友们和孩子们一起聆听讲解员讲授关于植物种植、嫁接、发酵等知识,参观农作物、农具、土壤、发酵瓶等产品。大人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便与讲解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追问关于生物学的内容。而孩子们,兴许没有兴趣和能力参与这样的学术讨论,他们或是对成片的多肉盆栽产生了兴趣,或是被展览厅里摆放的农具吸引了目光。小朋友们戴上草帽,肩挑扁担,天真的笑容在脸上绽放,纯朴的气息触动心灵。
亲子们聆听讲解员讲授农业知识
认真参观展览的孩子们
戴草帽、挑扁担的“校友二代”
毛主席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孩子从小接触这样的理念,长大以后方能自立自强。参观完展览后,大家来到了番茄园,亲自采摘番茄。香甜抑或酸涩,滋味各异,但毕竟是自己亲自采摘,大家沉浸在劳动的快乐中。86届校友卢洁霞的孩子只有九个月大,父亲采摘下成熟的番茄,她用六颗牙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萌萌哒的样子令校友们心生喜爱。随后,校友们来到了亲子厨房,亲自开灶野炊。大人们拾柴生火、洗菜切菜,儿童也跟着忙前忙后,亲子配合,其乐融融。炒、焖、煎、烧,大厨各显神通,其中,92届校友洪锐涛曾经在揭阳一中跟随食堂阿姨学习厨艺,此次他亲自掌勺,做出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博得众位校友点赞。
萌萌哒的“校友二代”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厨掌勺
美味佳肴
中午,天气转晴。大家前往儿童游乐场地,孩子们攀爬、奔跑、滑滑梯,兴奋不已。随后,导游带着二十几根半柱面管过来,组织了“接水管”的亲子游戏:在远处放置一个杯子,校友们和孩子们要用半柱面管承接小球,将小球准确地送到杯子中。中途小球不得倒退,不得停止,掉到地面要从头开始。刚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大家或是把半柱面管在空中放得太高了,或是半柱面管放得过于倾斜导致小球速度过快,或是在最后半柱面管的走向偏离杯子。多次失败过后,大家研究出相应的战术:球速以“稳”为主;半柱面管不宜放置过高、过陡;要有人先在杯子前放置半柱面管,确保最后部分不出差错;每当球从自己手中的半柱面管溜走时,要赶紧跑到管子尾端承接小球。经过改进,进球成功率大大提高。这项游戏不仅需要亲子之间的默契,更需要不同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大家从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可贵之处,亲情与校友情更加紧密了。
欢快的小朋友
亲子游戏:“接水管”
游戏结束后,众人围坐一圈,围绕“揭阳一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番交流。62届校友黄旭初回忆当年一中落后的条件,当年老校区没有标准的操场,他在上大学以前都不知道足球、电视为何物。他的发言引起了在场老校友的共鸣。82届校友姚枫生在番禺区工作,他发觉一中学生的划分有点像现在的大学城,榕城片区的学生为内环,处于郊区、乡下的学生为中环,而桂岭、炮台等比较偏远的镇区则是外环。当有人提出在校生对一中老校区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觉时,在场的在校生表示,通过老一辈校友们的讲述,他们铭记母校的历史,也得到了忆苦思甜的教育。
校友围坐一圈展开亲切交流
不知不觉,乌云又开始笼罩,下起了小雨。大家起身,离开格林东庄。然而,校友间有叙不完的旧事,大家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73届校友林洁珊在亲子活动微信群上表示:“很高兴能够认识各位校友。大家以后多联系,有空多聚聚,老乡校友一家亲!”大家都期待校友会举办更多更精彩的活动,让更多校友娱乐休闲的同时,能够借助这个平台相互认识、增进感情。
(撰稿:92届郑楠;审稿:83届李智晖、84届李洁婉、88届黄浩强、90届蔡洁璇、92届林志锋;审定:79届杨研书;摄影:92届林娃婷;发布:93届林晓慈)